《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测量是科学的一部分,它在支持孩子动手操作、积极表达的同时,帮助孩子灵活运用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场景一
下午的区角游戏开始了,陈妍被小朋友带来的各种长长短短的自然工具吸引了,他首先拿起一根吸管四处比划。这一幕被旁边的美琳看见了,她看看陈妍,又看看陈妍身旁的一堆材料。突然,美琳发现了旁边的测量表格,喊起来:“这些是测量工具,看,这里有测量表格!”陈妍一听,立马拿起一张表格和一支笔:“我知道!”……于是,班级里的第一次自主测量开始了。
美琳开始拿着他的吸管测量,她把吸管随意的放在积木边上,从左往右开始量,量好一次以后就往右移动,反复了三次,然后他和旁边的陈妍说:“这个积木有四根吸管那么长。”陈妍摇摇头说:“你这样量不对,看我的。”只见她把吸管的一头对齐积木的一端,另一只手食指指向吸管另一端不动,并做好标记,再将吸管移过来,嘴里念着:“1,2,3”。就这样,陈妍很快就测量出积木长是3根吸管,他和美琳说:“应该是三根吸管。”美琳点点头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来,画了一根吸管,并记录数字3。
分析评价
1.观察中可以发现美琳只知道测量需要使用工具,但是并不会正确的测量方法,所以导致了测量结果的不准确,而陈妍已经掌握了首尾相接吗测量方法,可见陈妍的发展水平是高于美琳的。
2.活动中,两个小朋友都能够运用自己的方法,大胆地去尝试,这是值得肯定的,并且他们已经有了使用记录表来记录自己的测量目标、测量工具及测量结果的意识。
支持策略
1.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不一样的尺,并利用收集来的测量工具,继续进行测量活动,探究不同物体的长短。
2.请参与测量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并在过程中鼓励孩子使用专业语言进行表达,如测量、长度、宽度等,以助于他们专注于观察和描述自己的行为,促进潜在测量概念的发展。
3.引导幼儿发现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和其他幼儿讨论解决。
场景二
恪恪和筠睿两个小朋友在区域活动时,对筠睿的身高进行了测量,一开始恪恪打算用吸管测量筠睿的身高,他拿吸管在筠睿的身上开始量,但是筠睿一动就量不准,后来恪恪说“找个地方做标记吧。”然后他们来到门口恪恪用彩笔标记上筠睿的身高,就开始了测量,在测量的时候,他们能够相互配合,运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随后他们进行记录后,又拿了长吸管进行测量,最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纸上。我问:“用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种物体时,数量相同吗?为什么?”恪恪说“工具越长,测量的数量就越少,工具越短,测量的数量就多”
分析评价
1.观察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恪恪能够对简单熟悉的记录表内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不同。
2.筠睿和恪恪不仅能在探索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愉悦,并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应的结果。
支持策略
1.为了满足孩子们在活动中对有刻度工具的好奇,我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请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尺子并开展了分享活动《各种各样的尺》。
2.调整材料,我将孩子们搜集的各种各样的尺投放至区角,并增添非自然测量的记录表。
场景三
要怎么去测量呢身高呢?孩子们商量后决定
使用长绳子来测量身高。
鑫霖:我来当模特吧!
郝齐:还要有小朋友举着绳子,然后用记号笔做标记就知道啦。
大家一起合作做好标记后拿出卷尺进行测量,拿卷尺、拉卷尺、固定、读数还有最后记录。孩子们能够把卷尺的一端和做标记的绳子对齐,并把卷尺拉在做标记的地方,最后进行记录。
分析评价
1.对于进入大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会去关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去使用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还学会了团结合作。
2.有了自然测量的经验,孩子们在用卷尺测量时能够一端与绳子对齐,但是还不能正确的认识测量结果。
场景四
孩子们用身高尺测量同伴的身高,并把同伴的身高记录在墙面。
分析评价
1.探究中,孩子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他们能够在一个人不好操作的情况下,主动想办法,积极寻找同伴,共同协作完成测量,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够一起克服。
2.大家在测量时能掌握测量方法,也能够说出测量的结果,但是对于长度单位还不能够理解。
支持策略
将测量活动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在跳远、投掷活动中量长度等,鼓励孩子参与测量的同时,帮助他们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编辑:潘洋洋
审核:李洪英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