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秋国庆前后和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提示

高新一中医务室
创建于2023-10-02
阅读 31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做好中秋国庆前后和

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提示

天气日渐寒冷,温差较大,正值中秋国庆假期,人员流动大幅增加,学校传染病发生风险也逐渐升高,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峰季节。为切实做好两节前后和秋冬季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在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还要防范呼吸道合胞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登革热、麻疹、疟疾、猴痘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等传染病疫情叠加,保护学生的安全健康,特就加强秋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醒如下:

一、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知识

(一)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截至目前,从病毒变异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监测到致病力明显增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但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绝不能因为疫情平稳放松了疫情防控工作,新冠病毒传播风险仍不容忽视。

(二)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属于副黏病毒科的肺病毒属,只有一种血清型[A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轻者出现流涕、打喷嚏、鼻塞、咽痛、咽痒、干咳、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好发于冬季和早春;传染性极强,在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环境中易流行。

(三)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低热、头痛、肌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一般为黄色稀水便,多在集体机构以暴发形式出现。

(四)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可达39°C以上),剧烈头痛、 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明显疲乏,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五)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部分患者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六)疟疾: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疾的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七)猴痘:猴痘是人感染猴痘病毒所致疾病,是一种人和脊椎动物(如猴等)都可罹患的传染性疾病(人兽共患传染病)。患病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人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被感染,患者也可成为传染源;猴痘潜伏期通常为6~13天,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全身水疱、脓疱疹;天花疫苗有交叉保护作用。

(八)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主要经飞沫传播,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秋冬时节。

咳嗽表现比较剧烈、反复高热不退者预示病情加重,对于此类患儿来说,更应及时就诊,查病原学及胸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二、预防传染病的防控建议

(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养成“一米线”的习惯,必要时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

(二)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清洁,经常通风换气。

(三)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更衣、勤换被褥、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所有含动物成分的食物,在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

       (四)注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五)关注体温变化,一旦出现发热、出疹、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病情,并对患者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六)患病就诊或居家休息期间,不串门、不集会,防止把疾病传给他人。讲究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不能对着人,用纸巾或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如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七)穿长裤和长袖衬衫,遮住皮肤;在野外时,要睡在蚊帐里,特别是那些用杀虫剂处理的蚊帐,有助于睡觉时防止蚊虫叮咬。

(八)避免直接接触卫生检疫情况不明的野生动物,特别是生病或死亡的动物,要立即报告,如必须接触,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各位到附近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接种疫苗。

阅读 31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