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来到了假期的第四天,一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群在这四天可能会有一种失落感。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会使他们容易出现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那么,放假期间这些人群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否可以通过这个短暂的假期促进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呢?面对假期的结束,他们又该如何适应和调整呢?
节日心理失调症
国庆长假,在一定的压力及负面情绪影响下,个体容易产生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并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大脑中枢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建起了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这时突然放松抽离下出来,反而感到不适应,这种现象叫“节日心理失调症”或“节日心理综合征”。
应对策略:
假期来临之前,个体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学会积极地心理自我调适,使自己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中。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记得不要压抑自己的这份感受,可以痛痛快快地哭出来或者去面对大自然表达自己的心境,还可以向朋友倾诉。
小长假期间,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通过这些安排,让自己从高度紧张的工作模式中慢慢放松下来,真正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放个假,享受假期的美好生活。
假期内心理指南
一、个人心理调适指南
1.发展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更容易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兴趣爱好也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通过国庆小假期追求自己内心的喜好,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提升内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规律生活。放假期间可以放松,但不可失了“度”,避免影响节后工作效率,假期也需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保持相对健康的作息时间,熬夜通宵行为会让人产生疲劳感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二、亲子相处建议
国庆小长假,不只是大人不工作了,孩子也不上学了,这段时期也许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最佳时间段。为了和孩子一起度过安全健康的假期,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1.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不向孩子传递负面情绪。家长要合理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可随意发泄给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紧张。
2.给与孩子一定空间,多一些信任。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尊重孩子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更加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管制和唠叨。
3.帮助孩子培养抗挫折能力。行动是最好的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到坦然正视失败,并越挫越勇,那么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一定不会差,毕竟孩子具有模仿能力,家长的一些行为和举措可能会体现在孩子身上。
4.引导孩子积极归因。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当孩子说“我不行”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孩子认识到不是“他这个人不行”而是“他这件事情没做好”,鼓励孩子改变措辞,找到自己失败的归因,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
节后恐惧症
长假刚刚结束时,大家都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进入工作后难免不适应,出现焦躁不安,无心工作,甚至失眠、胃口不佳等状况,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节后恐惧症”。无论是节前心理失调症,还是节后恐惧症,都是由于打乱了自己已经适应的生活规律,出现一时不适应的结果。
常见症状
1.头昏脑涨睡眠紊乱。假期过度玩乐,导致生物钟紊乱;白天头昏脑涨,提不起精神。
2.恐惧上班,节后抑郁症。能忙不能闲,习惯了假期热闹的生活,突然平淡下来,导致心理失衡,无精打采;重回工作岗位无法及时调整心态。
应对策略
1. 调整作息。生理的不适很容易带来心理的不快,许多人的烦躁、焦虑,主要是因为身体无法马上从放松的休息状态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而引起了不适。既然知道了身体需要这样一个适应周期,不妨主动去调整。提前两三天逐步调整作息时间,尽量恢复原来的生活规律,确保睡眠规律性。
2. 积极地自我调适。上班第一天,整个人的状态可能还需要预热,尽量不要安排挑战太大的工作,可以先从一些比较容易、有把握的事情入手,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相信自己可以进入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