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 团结共此时

郎清峰
创建于2023-10-02
阅读 4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秋节时,月亮圆满,象征着团圆。

中秋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中秋节时,在外的游子都会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所以,中秋节象征着家庭的圆满、人们的团聚,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与春节、清明、端午一起并列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秋已过半。

中秋源于先秦时期秋祀和拜月习俗,直至魏晋南北朝后,中秋成为一个气氛浓重、情感色彩强烈的大节日。

在民间,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饮食活动主要以家庭和亲友为单位,达到联络感情,增加交流的目的。

因为南北方文化差异,所以各地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有着不同的节俗文化,但都无外乎赏月、吃月饼等。

中秋在即,普天同庆,阖家团聚,其乐融融。那么,我国各少数民族又有怎样的中秋习俗呢?


汉族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有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云南,作为祖国西南边陲,境内一共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
作为云南独有的民族——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地区,以丰富的民族音乐、舞蹈著称。
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英雄,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人民的爱戴。后来他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拜月”,顾名思义就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一天,男女老幼穿上傣族风俗的特色服装,对着圆月载歌载舞。这一习俗源自先秦时期祭拜土地神的活动,表达了傣族同胞对于大自然的崇拜。
除拜月之外,每逢中秋节这天,傣族同胞会制作丰盛的食物。小伙子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上山下河抓一些野味,老妈妈则留在家里制作糯米圆饼,大姑娘和小媳妇则烹饪应节的食物。
大家各司其职,全家老小围坐在餐桌旁品尝食物,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苗族人主要聚居于贵州南部和湖南省西部,在云南境内有近90万苗族同胞,占全国苗族人口的15%左右。
苗族服饰各地不相同,男子多用彩布包头,身穿短衣裤,女同胞穿戴比较讲究,尤其是裙装花饰较多。苗族女性擅长纺织、刺绣,且历来以能歌善舞闻名遐迩。
在苗族的古老传说中,月亮上住着的不是嫦娥女神,而是一位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年轻小伙。
千百年前,有一位年轻美丽的苗族姑娘,拒绝了99个向她求婚的男性青年,却深深地爱上了月亮。
最终,这位姑娘与月亮幸福地结合在一起,父老乡亲为感念他们之间的爱情,世世代代都要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沐浴月辉,跳起苗家歌舞,这一风俗被称之为“跳月”。
苗族青年男女则会在中秋节的“跳月”舞蹈节中,寻找心上人。
藏族同胞的衣食住行、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特点,他们过中秋节时会举行一种独特的民族习俗——“寻月”。
中秋节当晚,藏族青年男女会沿着河流,跟着倒映在水中的圆月一起谈笑风生,然后回家团圆。“寻月”是最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藏族习俗,其本意还是想为藏族青年男女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
那谈到藏族,就不得不提到蒙古族。蒙古族同胞无论男女老幼皆性格豪迈、擅长骑射,他们过中秋有一项特别的“追月”习俗。
顾名思义,中秋节当天,擅长骑射的蒙古同胞会跨上骏马,在皎洁的圆月下飞驰于草原上。他们追赶着月亮,直至太阳升起方才回家休息,充满豪迈之情。
土族同胞认为,人类与月亮的关系密不可分,月亮与太阳都是天的一部分。
到了中秋月圆夜,土族人会在自家院子里准备一盆清水,当圆月倒映在盆中时,人们会往盆里丢小石子,谁造成的波澜越多,谁就能获得好兆头。
仡佬族将中秋节与春节看得同样重要,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仡佬族的男女老幼都会穿上新衣,大家一起聚在平地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
祭祀完毕,全族一起聚餐,一连数日大摆宴席,特别热闹。
来自湖南的侗族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流行“偷月亮菜”的风俗。
侗族古老相传,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宫仙女会降临凡间,将随身携带的甘露撒到地上。因此,侗族人相信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瓜果蔬菜得到天上甘露的滋润会更好吃、更有营养。
姑娘们打着伞,去心爱小伙子栽种的田地采摘蔬果,遭“偷”的小伙不仅不生气,还会特别高兴。因为只有姑娘喜欢这个小伙才会到他家,二人今后就可以常常联系,甚至能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
已经结婚的侗族青年男女会专门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去采摘毛豆,象征着他们刚刚生下的小孩会健康茁壮。
不过,侗族这种“偷月亮菜”的习俗只能“随吃随摘”,不能把菜带回家,更不能随意丢弃。这种独特的风俗特别有意思,更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
除此之外,还有吹芦笙、唱大歌、吃合拢宴、跳哆耶舞、集体拜月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
黎族的“八月会”(“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白族的“拜月放灯”习俗。白族家家户户均备有自制的月饼,然后邀请亲友们到家中尝月饼、观赏月色。节日之夜,各家各户将月饼、新鲜水果、包谷、毛角等摆在八仙桌上,以示五谷成熟、庆贺丰收之意。当月升东山时,便置席拜天地,对月磕头。昆明附近的白族晚上要吃饵馔面条。中秋晚上鹤庆一带的白族还要举行漂河灯活动,人们将特制的各形纸灯,内点蜡烛或灯火,沿河漂放,看谁的灯漂得远,且不易灭;也有的将各种彩灯放置河两岸,并舞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煞是好看。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到了中秋节也有一个十分逗趣的习俗,就是一定要给家中的狗饱餐一顿。



相传古代此地十分肥沃,粮食谷物都是自己生长,有的还高大非凡,如同芭蕉树一般,这里的人们不用干活也能吃到丰富的美食,因此都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时间一长,便开始糟蹋粮食。观音娘娘发现后,非常生气,手一挥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土地里再也不长粮食了,人们开始饿得嗷嗷叫,十分凄惨。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一家养的小狗也因为没有食物饿得狂吠,观音见状,大发慈悲,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

这时,一位年长的老人立马劝阻了大家,他告诉大家,应该把谷子撒到河边田里,奇迹发生了,过了不久,长出了稻谷,从此人们掌握了种谷子的技术,代代相传,还懂得了只有辛苦劳动才能换取食物的道理。

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风味。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简单介绍完了大陆境内这几个少数民族独特的中秋风俗,在我国台湾省的高山族同样有着独特的中秋习俗。
高山族同胞每到八月十五会齐聚在日月潭边,男男女女玩起一种“托球舞”的游戏。
“托球舞”相传于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大致意思是,有对青年夫妇为收复恶龙,化为两座大山,即为日月潭。
每逢中秋,高山族的同胞都会想念这对青年夫妇,自发来到日月潭边举行盛大的“托球舞”,用于纪念这对夫妇的献身精神,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总而言之,目前中国有20多个少数民族习惯过中秋节,演变出属于各自民族独特的中秋习俗。

虽然节俗各异,但大家都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想着家人团圆、亲人平安。

最后,向大家道一声,

中秋节,快乐!

阅读 4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