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颂体育精神,接力亚运“薪火”

—北港小学202中队亚运小队活动

大牙
创建于2023-10-01
阅读 139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秋国庆到来之际,恰逢杭州亚运会。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长假里,202中队亚运小队以“喜迎亚运 ‘藤’飞梦想 ‘薪火’相传”为主题,走进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藤编分馆。

    近距离欣赏央视点赞的31件亚运藤编作品,并与亚运火炬手面对面,现场接力“薪火”,在家门口沉浸式感受浓浓的亚运氛围。

郑惊蛰、李晨澜、孟逸舟、吴亦梵、沈俊驭、蒋奕丞、沈一诺7位亚运小队队员,在参观中学习、在聆听中感悟、在互动中成长。

观赏迎亚运的作品

日前,央视《新闻直播间》将镜头对准了桐乡的藤编巧匠张焕宝。他结合杭州亚运会的体育图标,创作了31件体育作品。

    “哇,好神奇!”一整面透明背景墙上,一个个由藤条“凹”出的体育赛事造型,瞬间点燃了队员们的热情。灯光照射下,31个藤编体育图标的光影投射在墙面上,尤为生动形象。

    作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藤编非遗传承人张焕宝娓娓道来创作过程,队员们听得认真。“猜一猜,它们对应的是什么项目?”竞猜环节,大家踊跃抢答。

    乒乓球、羽毛球、游泳、举重、马术……队员们通力合作,不一会儿功夫,就答出了各图标代表的比赛项目,仿佛置身于亚运知识小课堂。

玩味藤艺术的乐趣

    藤编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象阵、藤甲战衣、蒙古包、藤屋、旋转门……

队员们走进藤艺馆,就像来到了藤编的精彩世界。

特别是两只约一人高的藤编大象,成了队员们的“玩伴”。大家依次骑上象背,拍拍大大的耳朵、摸摸扬起的长鼻子。

    一旁的两套藤甲战衣,同样受欢迎。穿上战衣、戴上帽子、手握盾牌,瞬间变身成了威风凛凛的小战士。

    大家还了解了《三国志》中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藤甲就是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悠久的民间手艺融入推陈出新的艺术创作,让人大开眼界,也对藤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聆听火炬手的故事

    前不久,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的热血沸腾场面,犹在眼前。其中,担任火炬手的桐乡人,让我们倍感亲切和自豪。

    这次假日小队活动中,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嘉兴站的第39棒火炬手汤锡强,和队员们面对面,分享火炬传递故事,“虽然只有50多米路程,但火炬接力的意义远不只这段路。这里有健康运动的理念,有亚运会精神,还有我们桐乡人的风采。”

    得知汤叔叔留下了多达529人次的献血记录,是嘉兴献血量和献血次数最多的人,队员们忍不住直呼,“汤叔叔,真厉害!”

汤叔叔也激励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怕困难、拼搏向上,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有爱心、讲文明、有责任的人。

体验“薪火”的传递

    让亚运火炬和亚运精神,在亚运小队中薪火相传。

“杭州亚运火炬名叫‘薪火’,方形炬冠的设计灵感来自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圆形的炬身则由良渚螺旋纹演化而来……”汤叔叔给大家讲解亚运火炬“薪火”的相关知识。

    随后,是激动人心的“火炬传递”环节。

在汤叔叔的引导下,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拿起火炬,变身“小小火炬手”,体验了“薪火”相传的过程。

    “太开心了!”手握亚运火炬的队员们,在奔跑中感受亚运精神,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亚运就在自己身边。

    沉甸甸的火炬,在一次次传递中带来的力量,是自信、勇敢、拼搏。

队员们还一一和“薪火”合影。

我们和亚运火炬手合个影。

感受指尖上的传承

    藤编被称为“指尖上的技艺”。

    活动中,队员们还在张焕宝和郭飞燕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以向日葵为原型,体验亲手编织藤编作品。

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一朵朵精美的“向日葵”跃然眼前。

    通过自己动手,以及亲子互动,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指尖上的传承。

     

    

放下书包,

    我们换一种方式探索新知;

    喜迎亚运,

    我们零距离感悟体育精神。

    薪火相传,亚运有我,

    当体育与文化相互交织,

    亚运的种子深埋心间。

阅读 139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