龢——音乐的力量,蝉音龢(he)龠(yue),天地氤氲,万物生焉

明蝉 徐灵胎传承人
创建于2023-10-01
阅读 37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如果说要选择一种声音代表夏天的话,大家会想到什么声音呢?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树梢上的蝉鸣。虽然蝉的身影往往隐没在茂密的枝叶中,可是洪亮的乐曲却让人无法忽略它的存在感。它们不知疲倦地“演奏”,这充斥着生命力的音乐点燃了整个夏天的热情,也让我对天地万物的认知有了重生的喜悦。


知了是怎样唱出如此响亮的声音呀?

它们的嘴是用来喝饮料(树汁)的,并不能用来唱歌。位于腹部的发音器官,才是它们的独家乐器!

我记得吉他既有发音的弦也有可以扩音的共鸣箱。

我们的发音装置是两块有皱褶的鼓膜,通过一个“V”型的肌肉带动振动起来,就可以发出声音。不过只靠这些结构,发出的声音非常小。

那把声音放大的秘密在什么地方呢?

在雄蝉腹部有两块盖板,它们覆盖着两块镜膜。这两块镜膜几乎中空的腹部结构可以达到“腹腔共鸣”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声音的洪亮性。

真是精巧的设计。一个蝉的声音可以轻松超过小朋友的大喊声哦!

不仅如此,我们还深谙“蝉多力量大”的道理。一个蝉的力量有限,在我们演奏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的音乐逐渐融入群体,齐声演奏。由此,声音就能传得更远啦!

每一个蝉都在演奏,怪不得能振得耳膜“嗡嗡”响。

其实只有雄蝉会演奏,蝉姑娘们不会奏曲。可她们是最棒的鉴赏家,蝉哥哥的乐曲就是为她们而奏响的!

原来蝉哥哥的音乐是专门给蝉姑娘们准备的,那蝉哥哥唱的歌是什么意思呀?我们听起来从树梢上会传来好几种声音,有的“吱哇——,吱哇——”,有的“嗞——”。

其实不同种类的蝉发出的声音都不太相同,但是乐曲的意思都差不多,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大概就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

知了的发声器官位于腹部,大多数知了使用鼓膜发声器来发出声音。

其中鼓膜的性质以及长肋和短肋的数量决定了声音的周期脉冲,因此我们听到不同种类的知了发出不同的响声。

知了的腹部是一个空腔,这种空腔结构对于声音的放大以及产生共鸣有很大的帮助。当最初的蝉鸣通过鼓膜的振动产生,然后声波会四处扩散,进入空阔的腹部空腔并且产生共鸣。蝉的腹部还有一对褶膜,也能起到调节声音的作用。经过腹部的共鸣,声音会让最初的蝉鸣扩大接近20倍,这使得知了成为非常吵闹的昆虫。每年的夏天我们都能毫不费力地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蝉类的雌、雄性个体的腹部第1节都高度特化形成听器。雄蝉腹部腹面有两块盾形板(即音盖),从后足基部后方伸出,直达第2腹节的后端(有些种类可伸到第3、第4腹板),掀开音盖,可见到听膜,膜的下方有1个大气囊。雌蝉听器的结构与雄蝉基本相同,只是音盖较短而窄,掀开音盖,可见到两块狭长的听膜。


雄蝉除了听器外,在听器的侧背面还形成发音器。蝉类的雌、雄性个体的腹部第1节都高度特化形成听器。雄蝉腹部腹面有两块盾形板(即音盖),从后足基部后方伸出,直达第2腹节的后端(有些种类可伸到第3、第4腹板),掀开音盖,可见到听膜,膜的下方有1个大气囊。

雌蝉没有发音器,仅有听器,其结构与雄蝉基本相同,只是音盖较短而窄,掀开音盖,可见到两块狭长的听膜。

雄蝉除了听器外,在听器的侧背面还形成发音器。雄蝉的“耳朵”有自动保护功能,在发音的时候可以让听力暂时下降,不至于伤害到自己。

蝉音龢龠,太平和合

中秋节金蝉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秋节传

统乐曲的代表乐器。它是一种木制的蝉形乐器,

有着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外形。


中秋节金蝉常常用于伴奏中秋节的歌曲和舞蹈。

它的音色柔和悦耳,能够模仿蝉鸣的声音,因此

得名金蝉。演奏者可以利用金蝉的鸣蝉声音效

果,配合歌曲或舞蹈的节奏,营造出浓郁的中秋节氛围。


金蝉的制作材料一般是选用黄杨木或者花梨木等坚硬材质,然后通过精细的雕刻工艺,将其制成

蝉的形状。金蝉通常有两个洞,可以通过手指的按压和松开,调整音调的高低。演奏时,演奏者需要用手指轻轻按压金蝉的洞孔,不同的按压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中秋节金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了中秋节的传统音乐和艺术。在中秋节期间,人们常常

会用金蝉演奏中秋节音乐,增添节日的欢乐气

氛。同时,金蝉也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一种较为精

致和特殊的乐器,对于乐器的收藏和研究有着很高的价值。

“龠”是一种单管吹奏乐器。

“龢”是动词,本义为“调也”。

“龠”字的“造‘字’法”比较特殊,先民造“龠”字所出的“形”,是源于一个“蝉形”的自身演化,先民造“龠”字,不是采用“依类象形”而造,而是采用“形声相益”而造。

“龢”字则是先民因其“物象之本”(本义),采用“形声相益”而造。“龢”之“龠”形只是一个“形”,“龠”字的“形”则为表“龠”这种乐器的“字”的“形”。二“形”自身在历史上各自演化,至小篆时,方同“形”。二“形”在小篆时虽同“形”,但所表的“意”不同,在其本质上有区别。

龢,读音:[hé]

部首:龠 五笔:WGKT

释义:

龢,调也。读与和同。——《说文》。段玉裁注:“经传多借和为龢。”

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吕氏春秋》

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龢之。——《国语》

【甲骨文龢,和】

那么有必要了解一下和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

“龢”形声字,从龠 ,禾声。说文:和,调也。龠之声须相谐和,故能引申为调义。是个形声字,从龠禾声。


龢,龠是形符,禾是声符,

龠,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口在吹一种特殊的乐器,

这种乐器基本上是由长度不同,粗细不同的竹管组合而成。


【排箫,可能跟龠相似】

虽然声音不一样,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演奏,就是一种比较和谐的音乐,这个就是和的含义。

这个了解了,我们就能够了解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和,调也。《说文解字》调不就是这个过程吗?

调和之后给我们一种相谐和的感觉,这个就是和的含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也就好理解了。

君子与君子之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

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专长,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君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反而会给人非常和谐的一种感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其实这句话它反映的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趋势,是一种事物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如果用阴阳理念来理解的话,那么这个事物是处于不停的变化当中,

阴阳的位置都有可能随着时间地点和时空的改变而改变。

也就说这个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反而给人呈现比较稳定的一种现象。

为什么会给人呈现一种比较稳定的现象呢?就是因为里边有这种叫冲气,可以把阴和阳做一个调和。

【吕氏春秋集释】

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吕氏春秋·孝行》这个是跟声乐音乐相关的一个介绍,

正六律,这里的律和千字文当中的律吕调阳含义是一样的,

一种标准音叫律,他主要是定音用的。

和五声,五声是宫商角徵羽,与五行相和。

杂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乃八音,是八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

将六律五声八音都进行一个调和,那不就是交响乐了吗?

用现在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是什么呢?养耳之道也。

对音乐的理解,甚至在孔子时期还有一部重要的经典叫做《乐经》。

先秦时期都用“龢”,今天的字是和,和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意义深刻,地位也非常重要。

如果用和组词,或者引用一个典故,亦或者是经典名句,我相信大家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来。

比如说《道德经》中的音声相和,比如说《孝经》中的民用和睦。

还有《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

在《道德经》中还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有和这个字。

包括我们中国皇家建筑的典范——故宫,当中有三大殿,

这三大殿的名字都有和,从前往后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这个字在文化中含义深刻,地位重要。

《道德经》中的“音声相和”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后面的“和”。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声】: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人声出于肺,肺气根于肾,肺脘通于喉。婴儿始生而啼,有声,。而非音。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

有节,是因为舌能掉(舌能有规律的运动),叫有节。也就是有韵味、有节奏,是谓音。

有声而音,口、舌、唇、喉、牙、齿协调运动,而生五音六律。

“发音器官的协调运动”就是【和】。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对音乐说,五音六律,委婉曲折,而动听。对人而言,能完整的向对方表达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和】,只是有声,而无音。对方不知你说的是什么,无法理解你的目的意思。

阅读 37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