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展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疾病,常与遗传、早产、难产、出生后患脑炎、脑损伤等因素有关。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中,就像遥远的星星一样,独立在人群之外。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人们似乎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其实他们依然渴望得到我们的了解、关注、尊重和接纳。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有孤独症倾向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家长的建议
总结了七个重要的早期征兆
1、孩子到了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
2、 到了九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
3、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
4、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婴儿语;
5、到了十二个月大的时候: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比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
6、到了十六个月大的时候:没有语言;
7、到了二十四个月大的时候:没有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者是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
临床表现
编辑 播报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其他症状
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 。
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专家们对它进行了长达70多年的研究,探索其根本原因及治疗方案,仍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孤独症是如何造成的,医学界尚且未能确定。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早发现,早干预。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孤独症治疗方法也不断在更新。
不得不说,时至今日,孤独症的历史仍在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孤独症,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在剖析孤独症成因、改变孤独症社会环境、改善治疗的方向,不知道未来如何,但一定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