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科学而更美好,课堂因研究而更精进
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的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研讨分论坛圆满落幕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充满了希望和梦想。9 月 28 日,第一届铁门关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暨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综合实践活动分论坛在华山中学建国路校区举办,分论坛以“生活因科学而更美好”为主题,邀请了上海市综合课程创造力项目学教评一体化实操培训专家张阳博士,浙江省金华市康伟平名师工作室成员杨守仙老师,兵团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姚凤君老师,兵团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郑立民老师,同华山教育联盟、巴州地区的综合实践老师们交流研讨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分论坛由兵团综合实践郑立民名师工作室成员张冬梅老师主持,面向全体工作室成员线上直播,分论坛围绕主题,设计了展示课、同课异构抽签课,专家讲座交流等内容,以课堂教学研讨为基础,以专家案例分享,课程评学教一体化设计为理论支撑,从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两个维度,为参会的一线教师们提供了精神盛宴。
兵团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姚凤君老师带来的展示课《探秘人工智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浅入深出,以为家乡写诗为主题驱动任务,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使用 Chat GPT 技术,理性感知人工智能;第二师华山中学综合信息教研组组长马银玲老师带来的展示课《一条信息的网络之旅》,从学生真实生活切入,提供自主学习资料,将物流运输过程和网络信息传输过程进行类比,把虚拟的网络技术具象化,帮助学生理性的认知网络技术。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让与会老师们耳目一新,以信息科技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小学的杨守仙老师分享了《以活动为媒赴幸福之约》的主题讲座,杨老师把自己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以课程案例的方式与我们交流,以自己设计的《幸福专列之环保实践行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把自己的思考巧妙的串联成不同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凝聚团队力量,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杨老师强调,我们设计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以活动育人为目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上海市综合课程创造力项目学教评一体化实操培训专家张阳博士以深厚学术造诣和大家分享了《科学教育的加法做到位:是何与如何怎么做?》的主题讲座,从科学教育的“加法”是什么切入,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要求,分析了“以终为始”的评价设计过程,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课堂的路径和策略,并指导老师们借助工具支架以期解决教师评价的痛难点。
在此次分论坛的"同课异构"的板块中,要求联盟校的教师们以 “生活因科学而更美好”为主题,采用分校区分学段先自主备课,在集体备课,改课,最后抽签上课的方式完成。华山中学建国路校区的刘艳萍老师的《算法原来是这样的》一课,以中秋节制作月饼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算法,用算法思维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杜春玲老师的《认识物联网》一课,从物联网的知识概念入手,引导学生用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设计帮助老人的物联产品方案;
刘老师和杜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提到,课堂上学生的设计和思路都很好,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操作,将设计物化,并不断优化完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充分提升。
最后,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郑立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郑立民老师做了《生活因科学更美好》的主旨讲座,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梳理了分论坛各环节的重点内容,麻烦即使命,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需要有对教学的价值体任,对教育的责任担当,科学教育的加法最重要的是加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理念的进化从教、学、评,到 学、教、评,再到 评、学、教的转变。一线教师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设计课程。
文字:孙怡摄影:刘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