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已到不惑之年

新老米
创建于2023-09-30
阅读 38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0月5是儿子已满40周岁的生日。前几天我们老两口闲聊时感叹道,时间过得真快,儿子已到不惑之年,我们还能不老?不过,我觉得自己真的还没有老,当然不能与年轻人相比。

再有几天就是儿子的生日了,翻看着一本本相册和电脑上保存的照片与视频,儿子在这四十年的成长过程历历在目。趁着现在精力和眼神还行,按照他从小到大的顺序编辑在一起,就算是我们俩送儿子的生日礼物吧。

婴儿篇

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华华是爸妈婚后第二年在大连出生的。当时,爸爸在赤峰进行国防施工,负责全团66个项目的工程预决算工作。妈妈怀着宝宝住在烟台外贸局大院车库上面的集体宿舍里。临产前,妈妈妊娠中毒、血压高达180,肿脸肿脚,两脚肿的连大三号的鞋都穿不进去。快到国庆节了,妈妈单位怕担妈妈在烟台生产发生意外的责任,允假让妈妈到大连姥姥家待产。妈妈到了大连后,到妇幼医院进行产前的常规检查,结果医生检查后立即把妈妈留下住院,告诉妈妈妊娠中毒加上高血压相当严重,必须马上引产,否则大人孩子都有生命危险。大夫征求家属和产妇的意见:大人孩子只能保一个。姥姥说保大人,而妈妈含着眼泪坚定地表示保孩子。苍天有眼,最终妈妈逃过一劫,华华正好八个月时平安出生。爸爸在部队接到妈妈住院的电报后,本来需要半个月才能干完的决算任务,硬是昼夜加班,仅用一天半就完成了全部决算任务,然后肩扛手提着一大箱鸡蛋和一袋小米,一刻不停地赶到姥姥家。此时,已是华华出生后的第五天。看到又瘦又小的华华,爸爸忽的一下流出了鼻血,眼泪也止不住的留下来。

因为早产,孩子无力吃奶,妈妈只好用吸奶器将奶水吸出来,再倒到奶瓶里喂给他吃。因孩子吃不饱夜里就不断地啼哭,没办法妈妈晚上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坐起来重复着一遍遍的喂奶。

因为早产,长得比正常产儿小且慢。三个月小脚印还不足10公分。

华华自百天后爱笑了。自己能支撑着两只小胳膊抬起头玩一会,累了就哭,还能与爸妈互动。妈妈把一只气吹的大仙鹤系上布带和铃铛,让他拉着布头,拉一下就笑一次。

华华后来就与妈妈到了爸爸部队驻地通远堡,渡过1983年的的冬天。

有一次华华发烧住到部队医院,需要打吊针,碰上一个笨护士,在孩子的头皮上连扎十几针没有扎上,华华哭的撕心裂肺,最后爸妈都不敢看了。

1984年春节过后,妈妈接到她单位发来的电报:她分了一套房子。真是意外的惊喜。随后爸爸休探亲假回烟收拾房子。从此,儿子在白石村长虹街6-12号住了13年,一直住到1997年上初二的上半年4月底。之后搬到四眼桥街27-3-2。

妈妈休完产假时,华华还不够入托条件,没办法抱着孩子上班,她的科长却不近人情地说妈妈,不要破罐子破摔。气的妈妈说,我爱人在部队,是解放军而不是国民党,我在烟台没有一个亲人,我不抱着孩子谁来管?

于是,妈妈公司的领导从仓库调来一名女工,然后单独找一间房子,专门看护华华与妈妈同事的孩子娟娟。

华华满周岁时,送到荣成的大姨妈家断奶。成功断奶后回到烟台。妈妈在食堂买回了饭菜,华华饿得叫“妈呀、吃!”,逗得妈妈的同事直笑。(留于1984年6月17日大华照相馆)

1984年夏天,爸爸考上石家庄陆军高级步校读大专两年,到校报到前回家休假,又与华华相处了一个多月。可能是舍不得让爸爸走,每天中午无论他怎么困就是不肯自己躺在床上睡觉,而爸爸抱在怀里就能睡。就这样华华让爸爸抱着睡了一个月的午觉。(该照片是华华6个半月大的时候在锦章照相馆拍摄的)

华华满周岁的当天还不会走,但第二天突然自己就走了起来,高兴地手舞足蹈。妈妈说,可能是爸爸在军校来信写了首诗念给他听起的作用吧。(留于1984年9月26日)

幼儿篇

华华在一岁半的时候,也就是1985年5月的一天早晨,妈妈与每天一样,骑着自行车带着华华去上班,路上却意外发生了车祸,真庆幸孩子没摔坏,而妈妈的左脚踝骨粉碎性骨折。爸爸在军校接到电报后,不顾领导告诫次日考试并不能补考的劝阻。立即从石家庄坐火车回烟并直奔烟台山医院。此时已经是事发第三天,妈妈已经成功的做完了手术,但一直没见到孩子。事后得知是外贸幼儿园的沈奶奶当天接到自己家住了一晚上,次日大姨妈从荣成赶到烟台才把华华接到家里。当时华华说话还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什么都懂。大姨妈要做饭找不到米在哪里,华华就拉着大姨妈的手领到存放米袋子的地方:找不到鸡蛋,华华就指指碗柜下面。大姨妈夸奖华华真懂事!出事后的三天里孩子没哭一声,也没找妈妈,爸爸回来后领着孩子到医院看望妈妈,进了病房,看到妈妈先是一愣,然后“哇”的一声,大哭着跑向妈妈的病床前,娘两抱着哭成了一团,感动的病房其他人都在感叹,母子连心、孩子懂事。晚上,我回家把华华哄睡后,自己坐在锅台边上一边吃饭一边心酸的掉泪,心想妈妈自己带着华华,多么不容易,柴米油盐一切的一切都得自己管,身边别说没有一个人帮助,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多亏华华懂事,不仅不给妈妈添乱,有时还帮妈妈“拖地”干点活。

爸爸回部队后,奶奶来烟,待妈妈出院后带着拄着双拐的妈妈和华华到牙克石住了两多月。这也是华华此生与爷爷奶奶及姑姑和叔叔相处最长的一段时光。

牙克石留影

这时候的华华无忧无虑,玩的可开心啦。爸爸在军校放暑假后回到烟台的第二天,在烟台码头把华华与基本痊愈的妈妈接回了家。

当时家里只有爸妈结婚时买的一台双卡录音机,爸爸返校临走前才买了我们家第一台青岛牌黑白电视机。从此华华能看上电视啦。

华华两周岁时,能够独立玩积木了,并且能认出100多张卡片,能分开红、绿、黄三种颜色。很有劲,能拿动十多斤的板凳,每天帮妈妈擦地,还与妈妈抢着干。从一岁半开始就能背诵儿歌了,到两周岁时能背七、八首儿歌;能数10个数。特别贪玩,学习兴趣很短。可以自己吃大米稀饭,大小便基本能够自理,身体也日渐健康了。什么话都会说,有时还唱几句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曲子。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跑调了。

爸爸每次回家探亲都与华华拍个全家福。

爸爸领着华华到大连看望姥姥姥爷时在大连火车站前留影。

华华一想爸爸就给爸爸写信。

跳舞

看书

弹琴

1986年夏天,爸爸在军校毕业,又回到了通远堡老部队当连长。在华华三周岁时特意请假回家给华华过生日,当天拍了全家福,晚上妈妈做了好多菜,喝的小香槟,华华举起杯说:祝爸爸妈妈健康好!之后连喝了四、五杯,晚上高兴的又唱又跳,连站都站不稳。现在的孙华贪酒与三岁首次喝香槟有关吧?

当年春节,妈妈带着华华到部队探亲,这时的小孩已经非常顽皮了,一排排的战士在大操场卧倒练习瞄准射击,华华也不认生,跨在叔叔身上当马骑。叔叔们很喜欢华华,并逗引着连续背诵了20多首唐诗和儿歌。

1986年爸爸认识了烟台预备役师参谋长李伯伯,此后,妈妈经常带着华华去他们家玩。

李伯伯非常同情我与妈妈两地分居,主动给我们家送来了液化气灶具和气瓶,并答应每年可提供两罐气,从此结束了妈妈用蜂窝煤炉子做饭的历史。

从此,我们家与李伯伯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关键的是,李伯伯主动提出来要帮助爸爸调回到烟台部队,这下可把妈妈高兴坏了,三天两头的带着华华往李伯伯家跑,帮助他家干活。我为此也在大半年之内往返部队到烟台7次,终于在1987年夏天接到了调令,我兴奋的拿着调令,在一天之内,办妥了团、师、军三级的调离手续,然后当天晚上马不停蹄地自带档案回到了家,连行李都没带走,就怕老部队不放我走。

华华在爸爸调回烟台之前,与妈妈相依为命,四周岁之前经常生病,愁的妈妈常常一夜夜的睡不好觉。华华是外贸卫生所的常客,生病打针打到小屁屁都打烂了。那时妈妈自己照看华华,经常早晨吃不上饭,生活过得非常艰难。爸爸在部队远水解不了近渴,非常愧疚没能给你娘俩提供起码的生活条件。所以,每次休假返程前,都要买煤、劈柴并搬到家里堆在厨房,尽量让妈妈减轻点生活负担。

1987年夏天,爸爸调回来,华华更加活泼了,在托儿所很受老师的喜欢。老师讲课,华华都是瞪大眼睛,集中精力听讲,很调皮,但从不骂人,开运动会时小兔子跳得了第一名。喜欢画画,画的小花、苹果、机器人、大船都很像。华华四周岁已经很懂事了。爱劳动,经常帮助妈妈扫地、刷碗擦桌子。喜欢运动,经常和爸爸打羽毛球、跑步。身体也越老越好,有一次得了腮腺炎但很快就治好了。孩子长大了,毛病也多了起来,其中之一就是脾气犟。

爸爸调回安排在福山预备役炮兵团,虽然还住在福山武装部,但每周可以回家过周日,陪华华。1987年秋天,我们在西炮台拍了好多照片。

爸爸回来了,周末有爸妈一起陪着玩,开心知足。

阅读 3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