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其发明于中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由竹、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华夏饮食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大四班的孩子们会和筷子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起源
区域活动时,大阳和安琦在认知区玩挑筷子的游戏。
安琦:我平时在家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妈妈说长大了都要用筷子吃饭。
大阳:我也是,我在家也是用筷子吃饭的。
安琦:我觉得筷子比勺子好用,可以夹很多东西呢!
大阳:老师,为什么我们在学校不用筷子吃饭,而是用勺子呢?
在孩子们的讨论声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个平时再熟悉不过的“筷子”产生了兴趣。
于是我班的班本课程 ——向“筷”乐出发应运而生,孩子们开起了一段关于筷子的探索之旅。
筷子的由来
在谈话活动中,老师了解到孩子们对筷子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孩子们对筷子的由来有更深入的了解,老师结合视频给孩子们讲了筷子由来的故事。
筷子,源于中国,距今三千多年。远古时代,人们吃食物是用手抓,但在有了火、烹饪后,吃烫热的食物时,就用木棍来辅助,日久天长,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取食物的本领,这就是筷子的雏形。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用树枝、竹片或动物骨骼制成的筷子。
结合园所绘本阅读特色,孩子们找到了许多和筷子相关的绘本,绘本故事的阅读,使幼儿对筷子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筷”乐调查
筷子宝宝身上藏着多少秘密呢?我们设计了“筷子宝宝大调查”的调查表,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寻找。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种类筷子的特点,孩子们来到超市寻找不同的筷子宝宝。看,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种类的筷子呢!
“筷”来使用
一双小小的筷子,想拿它用正确的方法来夹住东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怎么正确地使用筷子呢?我们还学习了一首小儿歌。
《我会用筷子》
小手变成双管枪,
拇指夹住筷上方,
小手变成单管枪,
两只筷子对对齐,
中指、食指、大拇指,
三只兄弟来帮忙,
夹住豆豆吃的香。
午餐时间到,孩子们迫不及待的要使用筷子用餐。
在家里我们也会用筷子吃饭,看我们用的越来越熟练了!
“筷”乐游戏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不喜欢、不会使用筷子的小朋友爱上这种就餐工具呢?筷子大集合让全班乐开怀,原来是孩子们把自己家里的筷子带到了幼儿园。
1.“筷”乐捡签
你们玩过捡签子的游戏吗?先观察哪一根是安全的,轻轻地拿出来。不可以牵动到别的筷子,不然就输啦!
2.筷子站立
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筷子站起来呢?如果不借助任何东西的帮助,筷子能够站起来吗?
筷子站立的原理:
筷子能站立起来是因为筷子被水打湿后,水能自然的将筷子“粘合”起来,这时候筷子头就成了一个很大的平面,只要轻轻地把手松开,筷子自然就站起来了。
3.筷子提米
小小筷子能拎起一瓶米,你信吗?孩子们用实验证明了结果,大家欢呼雀跃,体验了科学的神奇。
实验大揭秘:
物体和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当物体力要动时,摩擦力就会以相反方向阻碍物体的运动。在实验中,由于杯子内米粒与筷子之间的挤压,使杯子、筷子与米粒之间的擦力增大,将筷子向上提起,米和杯子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筷子向上运动,结果反而将米粒和杯子一起提起来。
4.“筷”乐制作
小小设计师们还用粘土与筷子奇思妙想,一起来欣赏他们独一无二的作品吧!
5.“筷”乐竞赛
一场夹豆子比赛,激发了幼儿的斗志,纷纷都想来赛一赛,大显身手。
“筷”乐反思
课程追随儿童,在《向“筷”乐出发》的课程中,我们与孩子一同收获了很多,孩子们对于筷子的外形、种类、正确使用方法、玩法等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还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积极参与,倾听孩子、全心全意关注孩子的表现,适时提供材料、变化空间。孩子们的“筷”乐探索仍在进行,“筷”乐成长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继续一路“筷”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