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我家有个洗碗机,奶奶每天都会把用过的碗放在里面洗,简单一按键,碗就自动洗好了,解放了双手,使用非常轻松方便。现在,很多家庭都会使用洗碗机代替手洗,那洗碗机洗的碗真的会比手洗的更干净吗?于是,我们想用实验验证这个问题。
二、研究的材料
本次研究主要用到的材料有:
我家有个洗碗机,奶奶每天都会把用过的碗放在里面洗,简单一按键,碗就自动洗好了,解放了双手,使用非常轻松方便。现在,很多家庭都会使用洗碗机代替手洗,那洗碗机洗的碗真的会比手洗的更干净吗?于是,我们想用实验验证这个问题。
二、研究的材料
本次研究主要用到的材料有:
三、研究的过程
(一)清洗前的餐具观察
(一)清洗前的餐具观察
我选取了6个用过的碗进行仔细地观察,发现清洗前的餐具上面会有残留的饭粒、菜渣、还有汤汁和油渍、闻起来有点臭味。观察完,我把这些餐具平均分成两组,一组3个,每组一个盘子两个碗,一组手洗,一组机洗进行对比研究。
(二)餐具表面大肠杆菌的检测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大肠杆菌是检测餐具是否卫生的重要指标,它被列为国家标准方法之一,现为各地卫生监督部门所广泛使用。大肠杆菌通常存在于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用大肠杆菌作为餐具消毒效果的检测指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灵敏度。运用“餐具大肠杆菌试纸”进行大肠杆菌的检测,需要先采样,然后放置37℃环境下培养16-18小时以上观察实验结果。如果纸片变黄或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则为大肠杆菌阳性,说明存在大肠杆菌。如果保持蓝紫色或者呈现红色但周围没有黄晕均为阴性,说明没有大肠杆菌。
我的实验检测步骤如下: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大肠杆菌是检测餐具是否卫生的重要指标,它被列为国家标准方法之一,现为各地卫生监督部门所广泛使用。大肠杆菌通常存在于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用大肠杆菌作为餐具消毒效果的检测指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灵敏度。运用“餐具大肠杆菌试纸”进行大肠杆菌的检测,需要先采样,然后放置37℃环境下培养16-18小时以上观察实验结果。如果纸片变黄或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则为大肠杆菌阳性,说明存在大肠杆菌。如果保持蓝紫色或者呈现红色但周围没有黄晕均为阴性,说明没有大肠杆菌。
我的实验检测步骤如下:
1.清洗前的餐具表面大肠杆菌检测
按照以上检测流程,我先对清洗前的6个餐具进行初步检测,采样后把检测试纸装入袋子。由于家里没有恒温箱,这几天夏季的温度临近37℃,因此我决定把试纸放在阳台阴凉处温度较高的地方试一试。
按照以上检测流程,我先对清洗前的6个餐具进行初步检测,采样后把检测试纸装入袋子。由于家里没有恒温箱,这几天夏季的温度临近37℃,因此我决定把试纸放在阳台阴凉处温度较高的地方试一试。
大肠杆菌试纸检测现象记录表
2.清洗后的餐具表面大肠杆菌检测
清洗前餐具采样检测后,按照分组,1、2、5号餐具正常加入洗洁精手洗,3、4、6号放入洗碗机加专用清洁粉进行清洗。
清洗前餐具采样检测后,按照分组,1、2、5号餐具正常加入洗洁精手洗,3、4、6号放入洗碗机加专用清洁粉进行清洗。
清洗后进行餐具观察,我发现,清洗前的污渍油渍都消失了,手洗和机洗后的碗表面观察都非常干净,但是它们是否还有细菌残留呢?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对两组餐具进行了大肠杆菌检测,在第二天记录了实验前和清洗后三组细菌培养的情况。
分组清洗后大肠杆菌检测记录情况
实验小结:
清洗前的餐具没有检验出明显的大肠杆菌,2、3号出现黄晕但是没有红色斑点,6号餐盘疑似出现个别红色斑点,可能含有少量的大肠杆菌。通过清洗前、清洗后(手洗、机洗)的大肠杆菌检测对比,我发现试纸除了蓝紫色变淡,没有出现任何黄色斑点,说明清洗后大肠杆菌均未检测出,无论手洗还是机洗清洁的杀菌效果都比较好。相比手洗,机洗经过高温杀菌,会烘干水分,显得更干净。
清洗前的餐具没有检验出明显的大肠杆菌,2、3号出现黄晕但是没有红色斑点,6号餐盘疑似出现个别红色斑点,可能含有少量的大肠杆菌。通过清洗前、清洗后(手洗、机洗)的大肠杆菌检测对比,我发现试纸除了蓝紫色变淡,没有出现任何黄色斑点,说明清洗后大肠杆菌均未检测出,无论手洗还是机洗清洁的杀菌效果都比较好。相比手洗,机洗经过高温杀菌,会烘干水分,显得更干净。
(三)餐具表面余氯的检测
余氯,是氯消毒的水质参数。水与所加的氯反应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总量,单位为毫克/升。处理生活饮用水时,常用氯气或某些氯化合物(如次氯酸盐、氯胺化合物)消毒。有时也用氯气氧化污染较严重的原水以改善水质。余氯过高将给水带来臭味,过低将使水失去保持杀菌的能力,降低供水的卫生安全性。本次研究我尝试用余氯三合一试纸检测餐具表面的余氯情况。
检测过程:
仔细阅读了使用说明书,余氯试纸的使用流程是这样的:
余氯,是氯消毒的水质参数。水与所加的氯反应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总量,单位为毫克/升。处理生活饮用水时,常用氯气或某些氯化合物(如次氯酸盐、氯胺化合物)消毒。有时也用氯气氧化污染较严重的原水以改善水质。余氯过高将给水带来臭味,过低将使水失去保持杀菌的能力,降低供水的卫生安全性。本次研究我尝试用余氯三合一试纸检测餐具表面的余氯情况。
检测过程:
仔细阅读了使用说明书,余氯试纸的使用流程是这样的:
根据以上方法,我对6个样品碗分组进行了采样,检测余氯。
检测结果:
实验小结:
余氯检测卡检测的余氯是指用氯消毒,当加氯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氯量。水中余氯有总余氯,游离余氯和化合余氯三种存在形式。余氯是消毒中剩余的氯,总氯是水中全部的氯含量,还有就是不能杀菌的化学氯了。余氯+结合氯=总氯。余氯的作用是保证持续杀菌,也可防止水受到再污染。但如果余氯量超标,可能会加重水中酚和其他有机物产生的异味,还有可能生成氯仿等有致突变,致畸及致癌作用的有机氯代物。接触作用30分钟游离余氯在0.3mg/L以上时,对肠道致病菌(如伤寒、痢疾等),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
我发现,手洗和机洗都能降低清洗前的余氯,检测均为0,说明清洁剂消毒后经过冲洗,较干净没有残留游离氯,但是总余氯检测中,机洗残留的余氯状态表现的不稳定,我们仍然可以检测出微量的总余氯残留,这可能是清洁剂的化合余氯残留在餐具表面。
(四)清洁液体的检验研究
在检测餐具表面大肠杆菌的同时,我又借助仪器对清洁的液体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看看清洁餐具的液体是否有什么不同。
余氯检测卡检测的余氯是指用氯消毒,当加氯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氯量。水中余氯有总余氯,游离余氯和化合余氯三种存在形式。余氯是消毒中剩余的氯,总氯是水中全部的氯含量,还有就是不能杀菌的化学氯了。余氯+结合氯=总氯。余氯的作用是保证持续杀菌,也可防止水受到再污染。但如果余氯量超标,可能会加重水中酚和其他有机物产生的异味,还有可能生成氯仿等有致突变,致畸及致癌作用的有机氯代物。接触作用30分钟游离余氯在0.3mg/L以上时,对肠道致病菌(如伤寒、痢疾等),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
我发现,手洗和机洗都能降低清洗前的余氯,检测均为0,说明清洁剂消毒后经过冲洗,较干净没有残留游离氯,但是总余氯检测中,机洗残留的余氯状态表现的不稳定,我们仍然可以检测出微量的总余氯残留,这可能是清洁剂的化合余氯残留在餐具表面。
pH是指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在25℃时,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 时,水溶液(例如:纯水)为中性。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 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
通过餐具表面的余氯检测,清洗后餐具表面的PH值均有所降低或维持在6.2左右,属于弱酸性状态。但是普通食物绝不可能引起身体血液或淋巴的酸碱度变化,除非一次性摄入大量的偏酸或偏碱,才会引起血液或体液的pH值变化。因此两种方式清洁后的餐具表面呈现弱酸性,尽管每天使用,但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
通过餐具表面的余氯检测,清洗后餐具表面的PH值均有所降低或维持在6.2左右,属于弱酸性状态。但是普通食物绝不可能引起身体血液或淋巴的酸碱度变化,除非一次性摄入大量的偏酸或偏碱,才会引起血液或体液的pH值变化。因此两种方式清洁后的餐具表面呈现弱酸性,尽管每天使用,但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
(四)清洁液体的检验研究
在检测餐具表面大肠杆菌的同时,我又借助仪器对清洁的液体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看看清洁餐具的液体是否有什么不同。
我把自来水作为参照样本,选取了手洗洗碗水、机洗洗碗水进行对比检验。
实验小结:
TDS指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TDS值越高,表示水中含有的溶解物越多,检测TDS即检验出在水中溶解的各类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总量。是用来描述物质中电荷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水越纯净,电导率越低。一般可用电导率值大概了解溶液中的盐份,一般情况下,电导率越高,盐份越高,TDS越高。
TDS指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TDS值越高,表示水中含有的溶解物越多,检测TDS即检验出在水中溶解的各类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总量。是用来描述物质中电荷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水越纯净,电导率越低。一般可用电导率值大概了解溶液中的盐份,一般情况下,电导率越高,盐份越高,TDS越高。
根据数据检测,我发现自来水本身是弱碱性的,加入洗洁精之后,水质碱性降低,而洗碗机里的清洁剂溶液是比较强的碱性,远远高于普通自来水。三种液体游离余氯检测结果含量均为0,但是手洗溶液中总余氯0.5,说明含有少量的化合氯,机洗清洁液体总余氯10,含有大量的化合氯。这也解释了机洗餐具表面为何总余氯会上升的原因,说明机洗后,餐具表面会残留清洁液体中的化合氯。从TDS和电导率来看,机洗溶液的TDS和电导率是最高的,说明机洗溶液中溶解的固体物质最多,这里的成分可能是机洗清洁粉本身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也可能是清洁力度较大,溶解了大量餐具里的污渍而导致的。对比手洗和机洗的TDS和电导率,比自来水都要高出好几倍,从侧面说明两种液体都具有一定的清洁力,能溶解餐具表面的污渍,机洗液体的溶解能力比手洗液体的要大得多。
四、研究的结论
碗、筷、碟、勺等餐具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必需用品,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从这些餐具上常可检测出各种致病微生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毒,那么这些餐具就可能成为传播如甲型肝炎、痢疾、伤寒、结核病及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媒介。特别是当家庭中有人得了上述各种传染病后,由于共用餐具可以引起这些肠道传染病在家庭中相互传播。因此,作好家庭中常用餐具的日常消毒,有利于保障全家平安。
国家餐具表面检验标准通常有以下指标:
1.餐具表面光洁,无油渍,无异味,干燥。
2.烷基碘酸钠在餐具上残留量低于0.1mg/100平方厘米,游离性余氯低于0.3mg/L。
3.餐具上的大肠菌群少于3个/100平方厘米,不得检出致病菌。
碗、筷、碟、勺等餐具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必需用品,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从这些餐具上常可检测出各种致病微生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毒,那么这些餐具就可能成为传播如甲型肝炎、痢疾、伤寒、结核病及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媒介。特别是当家庭中有人得了上述各种传染病后,由于共用餐具可以引起这些肠道传染病在家庭中相互传播。因此,作好家庭中常用餐具的日常消毒,有利于保障全家平安。
国家餐具表面检验标准通常有以下指标:
1.餐具表面光洁,无油渍,无异味,干燥。
2.烷基碘酸钠在餐具上残留量低于0.1mg/100平方厘米,游离性余氯低于0.3mg/L。
3.餐具上的大肠菌群少于3个/100平方厘米,不得检出致病菌。
通过对比手洗和机洗后,餐具表面的观察研究、大肠杆菌、余氯检测,我发现无论手洗和机洗餐具表面都能达到国家餐具表面检测基本指标,但是手洗无法迅速达到干燥而机洗具备烘干功能更好。手洗和机洗在操作合理的情况下,都能清除大肠杆菌,基本表面检测不出大肠杆菌的存在,游离余氯检测均低于0.3mg/L,也符合国家餐具检测标准,所以手机和机洗从清洁度和清洁效果上来看差异不大,都能让餐具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
通过对比清洁液体的TDS、电导率、PH值的检测,机洗的清洁剂呈强碱性,溶解能力更强,更容易溶解餐具表面的污渍,但是由于清洁剂成分也比洗洁精更复杂,容易残留化合余氯在餐具表面。氯是强氧化剂,比空气重,易溶于水和碱溶液,所以再次使用机洗的餐具时,表面的化合氯有可能再次溶解而被人体吸收,长期使用有可能影响消化功能使其产生障碍,造成皮肤、肝脏的损伤等。
通过对比清洁液体的TDS、电导率、PH值的检测,机洗的清洁剂呈强碱性,溶解能力更强,更容易溶解餐具表面的污渍,但是由于清洁剂成分也比洗洁精更复杂,容易残留化合余氯在餐具表面。氯是强氧化剂,比空气重,易溶于水和碱溶液,所以再次使用机洗的餐具时,表面的化合氯有可能再次溶解而被人体吸收,长期使用有可能影响消化功能使其产生障碍,造成皮肤、肝脏的损伤等。
五、研究的反思
通过本次研究,我学会了很多等科学方法来检测生活中的物质,让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检测研究,但是对于研究结果我还是存有不少疑惑的:比如,机洗餐具表面的总余氯到底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比如机洗清洁溶液和手洗清洁溶液的TDS差别很大,这里面溶解的物质有哪些是清洁剂本身的,哪些是从餐具上溶解的呢?关于烷基碘酸钠又该怎样检测呢?经常使用的筷子如何检测呢?这些问题,都尚待解决,目前无从考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通过本次研究,我学会了很多等科学方法来检测生活中的物质,让我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检测研究,但是对于研究结果我还是存有不少疑惑的:比如,机洗餐具表面的总余氯到底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比如机洗清洁溶液和手洗清洁溶液的TDS差别很大,这里面溶解的物质有哪些是清洁剂本身的,哪些是从餐具上溶解的呢?关于烷基碘酸钠又该怎样检测呢?经常使用的筷子如何检测呢?这些问题,都尚待解决,目前无从考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