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共研道法课 携手前行踏新程———记兰陵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第二教研共同体“课例教学”专题培训活动

樱花细雨
创建于2023-09-29
阅读 25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我们踏着秋的旋律,携着秋风的凉爽,在这充实而丰盈的季节里,迎来了我们兰陵县小学道德与法治第二教研共同体“课例教学”专题培训这一教育教学盛事。本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为发挥教研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研支撑作用,提高全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活动主题为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下发通知
签到

  本次活动由小学教研股张晓艳老师全程指导,兰陵县第二实验小学主办,思源小学部、九中小学部、大仲村小学、层山小学、新华学校、大众双语学校以及我们本校的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参与。

活动程序

  培训活动由第二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周从红老师主持。

  活动程序如下: 首先由两位教师执教公开课,然后由执教老师的分管教研员做课例研究报告,接着是评课环节,过后大家进行交流,提出本人对某一课例的看法并提出宝贵建议。交流结束后,由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张晓艳老师进行总结。

致开幕词

  实验二小赵美玲书记致开幕词,感谢县教研股给老师们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教研员张晓艳老师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并对本次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

教师课堂风采

  首先上场的是来自层山小学的郭凌老师,郭凌老师,是一位非常勤奋好学的优秀教师,在道法学科的道路上,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她执教的课题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第一课时,郭老师与三年级七班孩子闪亮登场。

  郭老师和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课堂。新课程呼唤新的春风,我们的课堂也需要清新的空气。听课的老师们一直欣赏着,郭老师的笑容、神态、语调,还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赞美……她的教学语言艺术如课堂里的空气清洗剂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了解本地空气质量的状况,根据空气质量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减少空气污染对自身健康带来的危害。促进了学生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第二位执教老师,她是来自长城中心小学的刘杉杉。刘杉杉老师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曾获得“兰陵县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比”活动一等奖。让学生在道法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她一直追求的教学理念。她与四年级八班的孩子共同为大家呈现了四下第二单元《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的第6课第一课时《餐桌上的浪费》。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制止餐饮浪费,关键是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刘老师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认识了餐桌浪费带来的危害,了解了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更引导学生自己并倡议他人科学、健康、文明消费,养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行为习惯,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研员做课例报告

  虽然一节好课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同要求,那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她们的课是如何设计的?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又会有怎样的经历?执教老师的分管教研员为我们进行了详细解读。

    

  吕梅老师指出,《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时代气息浓厚,针对当下我国大气污染的严峻现实,引导学生理解清新空气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清新空气需要靠大家一起共同遵守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小处着眼,身体力行,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汇报完本节课的课例报告以后,她也想到了很多。通过这节课的准备、实施过程,使我们对新课程、新教材和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认识。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搭配与拓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   

  曹伟老师的课例报告从“餐桌浪费我聚焦、浪费数量我计算、浪费本质我探究、避免浪费我践行”四个环节展开详细论述,拓展延伸视频通过介绍我国《反食品浪费法》,深化学生知法守法,践行勤俭节约意识。最后升华总结引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出对学生的要求,联系实际生活,做到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在课后践行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关于“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宣传标语,并完成光盘达人记录卡,身体力行。

     作为一直陪伴左右的教研员,曹老师评价刘老师的这节课,以“学生独立思考、情境体验、合作交流” 的课堂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真正做到珍惜食物,拒绝浪费。

  两位教研员可以说是两位执教者的军师,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一节课的背后承载着一个团队的辛勤付出。感谢她们的精彩解读让我们对这两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课环节

  受教研股张晓艳老师的委托,周老师担任了评课这一任务。

  周老师以体现“生态文明”的新宪法精神 ——《清新空气是个宝》为题做了精彩报告。她以经典习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开场白,告诉了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她根据学情分析到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际上更是人们生态观念的危机。我们要将生态文明的教育浸润到学生心田, 唤醒生态道德意识。

     周老师还观察到,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对空气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形成了“对于健康的生活而言,清新空气才是‘宝’”的价值判断活动设计有梯度,三个活动设计新颖,分别通过憋气游戏感受空气的重要性、最美地方推介会、空气污染危害多等,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可爱、可贵之处,并通过结合视频资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空气的“真面目”,领悟到了空气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对空气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形成了“对于健康的生活而言,清新空气才是‘宝’”的价值判断。

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本节课上,教师与学生一同交流了解空气质量情况的不同途径,通过交流学生发现,但凡想要了解空气质量情况是有很多方法的。教师在今天的课堂上给予了学生查询空气质量情况的方法,在明天的生活中学生就有可能真正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去查询空气质量情况,使其变成一种日常性的生惯了。

    建议:此处教学中,如果我们再设计一个主题人物,根据空气质量情况,帮助主题人物设计计划一周安排的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将标注着如“读书、去游乐场玩、探望外婆、参观博物馆”等活动的小卡片,动手贴在活动表中。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等方式纷纷制定、讨论出了各不相同的计划。在讨论中学生们发现当空气质量为优或者良的时候,生活的安排也丝毫不受限制,想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当空气质量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发展时,生活安排的范围越来越小,从中度污染尽量在家中活动到重度污染不建议外出,人们生活也因此受限。

    生态文明的形成,一定是基于学生们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认识,当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内化成孩子们的素养时,才能在日后的生活中外化为一种道德行为。本节课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还将“生态文明”这一宪法精神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在了课程之中。分别以生态意识的建立、在生态环境中正确生活方式的学习和在生活中健康生态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为着力点,选用贴近通过此处学习,学生不仅明确了根据不同空气质量情况对生活进行合理化调整的方法,还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总体来说,本课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德育目标,既涵养了学生的品格,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学生心田。

  周老师再次针对《餐桌上的浪费》谈了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巧借情境,引入课题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刘老师巧设情境,通过询问学生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出示一桌美食,引导学生在享用美食的时候不要浪费,从而巧妙地引入课题《餐桌上的浪费》。然后通过课前调查,小法官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主题,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浪费现象无处不在。

二、创新课程载体,丰富课程资源

    刘老师以生活的实例,从数学的角度,通过算一算的方式用一组庞大的触目惊心的数字给学生们以警醒,认识到小浪费会积累成大浪费,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通过插秧等体验活动,真正体验劳动者的辛劳,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并认识到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浪费,更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三、及时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活动三中,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这些环节,使学生明白浪费行为的危害,然后借助国家掀起的光盘行动热潮以及 2021年4月29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让学生知道避免浪费我们在行动国家也在行动,并结合当前形势,使学生懂得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全世界共同的要求。

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厉行节约弘扬传统美德,“光盘行动”崇尚时代新风,你我同行、人人有责,同学们共同商讨避免浪费的小妙招,做出保证,要把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落在实际行动中。深化了知识的内涵,起到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良好效果。整堂课,刘老师始终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学生一同去体验探究,教师话语亲切,态度温和,循循善诱,既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又起到了引领提升的作用,让学生真正认识食物浪费的危害,并且能够从自身和小事做起,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特别是活动四的环节二,米粒入粮仓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和学习的快乐。

五、践行教学评一体化,推进核心素养   

     刘老师始终把评价贯穿于教学之中,在课前、课中、课后依据核心素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发挥评价在改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上的作用。1.课前游戏过程中,刘老师针对学生游戏规则的遵守情况进行了即时而又准确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正式进入课堂做好准备。2.课中评价如:老师努力捕捉学生有创意、独特的表现,进行鼓励,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行体验,并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评促学,劲头十足。3.又如:老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了老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更好地服务于教学。4.重视表现性评价:活动四辨析浪费行为活动过程时,老师制订了一个评价方案,比如清楚表达一颗星,条理清晰一颗星,理由充分一颗星,对学生的学习记录进行写实记录,提高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5.课后践行:制作关于“珍惜粮食,拒绝浪费”的宣传标语,并完成光盘达人记录卡,身体力行。这里有一个记录卡,上面是一周时间中早中晚三餐的光盘记录,那就需要发挥老师、家长不同主体的作用进行监督,有个小小建议,如果在表格上再设计上一栏星级或笑脸评价,会更能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总之,餐桌上的浪费,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收获,更是一辈子的坚持。老师希望的是,同学们能够养成节约的习惯,做一个珍爱粮食,心怀天下的世界公民。 

    纵观整节课,本课的亮点是:1、立足核心素养,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对应的第一个核心素养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美德;第二个核心素养为法治观念,如活动四第三环节,视频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第三个核心素养是责任意识,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他们的担当精神。

  实验二小王志强校长全程参加教研活动,第二共同体的专家及老师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想得深入。

思维碰撞

  进入期盼已久的小游戏环节---开火车。要想跑得快,火车头来带。火车头是思源实验学校的李洁老师,话筒传给她,她积极发挥“火车头”精神,带领大家勇往直前。

  评课老师认为,在活动中刘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等环节,解读了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使学生懂得了浪费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浪费行为的可耻,养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行为习惯,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并提出了诚恳意见和建议。

  层山小学刘老师则谈了谈对本校老师郭老师一课的评价。他认为,郭老师的课从初讲到试讲,再到现在舞台上的呈现,经历了一个完美的蜕变再成长过程,进步之快令人啧啧称赞!

  紧接着,接力棒相继传传至新华学校、层山小学、大仲村小学、九中小学部等老师的手中。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老师认为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设计精妙;有的认为设计目标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点对应准确;还有的老师欣赏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

  会议最后,我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张晓艳老师评价本次活动专业水平高,不管是讲课教师,还是做课例研究报告的教研员和评课的活动主持人,都展现出学科教研的专业素养。张老师还对教研共同体的团队归属感和合作意识给以高度赞赏,就教学专业成长、教研活动组织、团队合作、课程理念、育人目标、教学行动提出来要求和努力方向。

  这样的精神大餐让大家如沐春风,如享盛宴。会后,老师们对会议内容津津乐道,依然沉浸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

  经过这次课例教学研讨会,大家更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的未来方向,对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凡为过往,皆为序章,心向往之,行必将至。相信我们第二教研共同体所有老师将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乘奋进之势、聚奋发之力,重整行装再出发,踏上新征程,迈向思政教育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

编辑:周从红

供图:周海燕

审核:张晓艳 赵美玲

阅读 25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