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东升话中秋,师生同聚品国风。
嫦娥起歌吟团圆,丹桂飘香是此夜。
秋已至,一缕桂香醉芬芳。为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兴趣,更多地感受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热爱,库尔勒市第五小学本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丰富文化认知,渗透文化启蒙的目标,开展了中国心课程之中秋节传统节日学科整合课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语文老师们吟诵张九龄的诗,拉开了中秋课程的序幕。老师们从中秋节的来历入手,循序渐进,将中秋的文化内涵,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 ,娓娓道来。
中秋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蕴含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信仰。而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这些美好传说,又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一节国风盛典般的课落下帷幕,孩子们带着对中秋的理解、喜爱和个性化的感受,有的画中秋;有的诵中秋;有的赞中秋。这就是小小的孩子们对祖国大大的爱呀!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
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传说故事等,孩子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绘制了中秋思维导图。可别小看这一张张线条构成的图画,它可涵盖了不少的中秋小知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有旷达的人生观,还蕴含着月相的科学知识。科学老师将月相变化的原因,以观看科教短片结合教师讲解的形式,展现得清清楚楚。原来我们有时见月“会挽雕弓如满月”,有时见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因为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虽然孩子们年纪小,但看他们的绘制图,我们就知道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月相的知识。
一到中秋节,我们都会唱几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细细想来,和月亮有关的儿歌也真不少。你听,音乐老师的歌声那么温柔、那么优美、那么动听,难怪孩子们的眼睛闪闪发亮,小手上下挥舞,歌声甜甜美美,原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沉浸在中秋节的美好氛围中,如痴如醉。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嫦娥洒下的何止一瓣瓣桂花,还有别具一格的巧思呢。美术老师独辟蹊径,教孩子们捏彩泥,一双双小手翻飞,没一会,各式口味的月饼就摆了一桌。粉色的荷花月饼上点缀着两朵小雏菊;黄色的蛋黄月饼上飘着一朵富贵牡丹;绿色的蔬菜月饼上躺着一根胡萝卜;褐色的巧克力月饼上印着几道花纹;还有一个大月饼上,站着一只胖乎乎的小白兔。从这些精美绝伦的手工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孩子们是真心喜爱中秋节呀!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怀中,月在怀中,孩子们的中秋祝福也在我们的怀中。书法老师的写作功底毋庸置疑,孩子们更是丹青书所爱,笔墨浸人生。这一幅幅软笔书法作品,一张张充满韵味的丹青,一笔笔起承转合,渗透出的不仅仅是对中秋节的喜爱,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圆。”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食,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的必备美食。你看,在综合实践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戴着卫生帽,穿着小围裙,戴着手套,和面、擀面、包馅、压花纹、进烤箱,一气呵成,游刃有余。等金黄的月饼一出炉,那甜香遍布教学楼中,不一会儿,劳动教室外就围满了垂涎三尺的小朋友们。综合实践课的老师们,围绕中秋节习俗,以劳动教育为杠杆,唤醒了孩子们对劳动的热情与热爱,这样的中秋课程怎么能让孩子不喜爱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每年中秋相似又不同。但今年的中秋课程,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记忆犹新。中秋佳节,听故事、画玉兔、唱儿歌、做手工、烤月饼、写祝福……在与诗情、画意、翰墨、劳动、音乐、科学的碰撞中,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让孩子们品出了中秋特有的中国风的韵味。
本次“玉兔东升话中秋 师生同聚品国风”中秋课程整合活动完美落下帷幕。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增强了爱国情感,积淀了文化底蕴,更加了解、认同、尊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未来我校将继续坚持中国心课程的研究与开创,力求让学生在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之中快乐成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展翅翱翔!
撰稿:舍 菲
初审:王新芝
复审:李振玉
终审:木合塔尔·艾则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