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社会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屡见不鲜。
“小学化”的做法,
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剥夺幼儿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 扭曲了幼儿的天性
双杰天鹅幼儿园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尊重和保护儿童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
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获取经验的需要,
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防止和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1、拔苗助长 孩子学不会
提前将小学的知识教授给孩子,但这些知识往往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孩子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家长的“好意”其实是在“拔苗助长”。
2、难度太大 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这些“难度过高”的知识,让孩子产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挫败”,这一方面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则会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对孩子之后的学习兴趣造成的影响是“毁灭级”的。
3、游戏变少 孩子变得不快乐
“繁重的学业”,挤掉的是孩子的本该快乐游戏的时间;强烈的挫败感,替代的是孩子本该笑声不断的童年。“小学化”的教育形式,在情绪上会让孩子不快乐,产生消极的情绪。
4、破坏规律 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一个连续、有规划、注重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接受“小学化”教育,会破坏这种连续性。最终影响的是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
如何预防“小学化”倾向
1、去小学化教学内容,强调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为此,幼儿园教育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把教育活动同幼儿的生活活动相结合,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让大自然和社会成为幼儿学习的活教材。
2、去小学化教学方式,强调游戏是学习形式。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用感官认知世界的时期,游戏为幼儿的学习、探究提供了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游戏中的幼儿自由自主、身心愉悦、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不断,游戏不仅唤醒了幼儿的求知欲,更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去小学化教育环境,强调以幼儿为中心的环创。
从幼儿出发,把幼儿的需要、幼儿的生活、幼儿的参与、幼儿的关注作为环境创设与利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关注点,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创设自主、开放、可变、可操作、可实践的游戏区域,善于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多提供半成品或一些安全、卫生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取经验的积累。
4、去小学化评价方式,强调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指南》中明确指出,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所以,教育评价要立足于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从有利于幼儿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尝试探究的学习品质出发,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培养
1、生活习惯的培养
◆ 学会爱护和整理自己的学习物品。
例如: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
例如: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和其他用具等。
◆ 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例如: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整理玩具、游戏小任务等。
2、学习习惯的培养
◆ 良好的倾听习惯
进入小学课堂,孩子们专心听讲很重要。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比如,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进行提问,或者和孩子玩谈话游戏,随机给孩子出问题。
◆ 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前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多陪孩子阅读,不论进入小学是识字还是拼音学习,大量的阅读积累才是王道。
◆ 任务意识培养
在家进行任务游戏活动时,首先不要给孩子太多任务,尽量简单易行,之后逐渐增加任务的种类和难度。
◆ 规则意识培养
和孩子讲解守规则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加深孩子对遵守规则的理解认识。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撒在地里,
你得给他足够的时间,
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发芽、生长、结果。
教育也是一样,
让一切发生在应该发生的时间,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能为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