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克
摘要:玉雕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技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发展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至今,玉雕面临一系列挑战,只有找到症结所在,突破瓶颈,锐意创新,才能迎来新一轮发展,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创造更多艺术佳品。
关键词:玉雕 创新 难题 方法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灿烂的玉文化,玉雕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经远远突破工艺美术的精神,深化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华玉文化传承五千多年,不仅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珍品,而且不断被赋予文化精神内涵。
“玉入国为国之重器,玉入家为传世之宝。”玉雕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在数千年来不断传承创新中发展,意义不断充实,成为国之重器;春秋时代,孔子比德于玉,又使玉雕承载了君子的美德,赋予玉雕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这些,都是中华玉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体现,也是作为玉雕家,传承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玉雕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特有的属性,首先,玉雕对材料本身的要求极高,需要仔细遴选,并不是每一块玉都能雕出经典;其次,对玉雕匠人的雕刻技艺要求较高,能称得上玉雕艺术家的人凤毛麟角;最后,优秀的玉雕作品是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每块玉石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玉雕匠人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善于运用玉石天然的色彩,耐心雕琢,才能展现出玉石独特的艺术美感,成就一件有价值的玉雕作品。
俗话说,“乱世藏玉,盛世买玉”。当今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玉雕市场迎来难得的发展期,玉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在传承创新的平衡状态下,实现玉雕事业的提质增效,更好地与时代相适应,也成为广大玉雕师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唯有不断创新变革,不断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促进玉雕行业的转型升级,才是中华玉文化的传承之道。
一、玉雕创新需要突破的瓶颈
创新的核心思维,是打破瓶颈,实现行业的突破,因此,要想实现玉雕行业的创新发展,第一步首先要发现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为玉雕行业开辟新蓝图。
笔者通过观察总结发现,当今玉雕行业主要存在两大瓶颈,制约创新,一是传统的包袱太过沉重,二是浮躁气息依然在蔓延。
首先,玉雕是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几千年的发展,行业形态比较成型,以传统的师徒传承为主,遵守许多行业规矩。千百年来,玉雕的主要题材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在师徒相传的过程中保持极大的稳定性。大部分玉雕师都比较倾向于墨守成规,无论是创作还是授课,大体上还是沿用传统的题材,很少主动进行灵活变通与创新。
这样的传承现状,使玉雕无法撕掉“传统”的标签,市面所见产品大多是传统寓意题材的重复,与时俱进题材较少,以至于提到玉雕,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传统手艺”,而不是“时尚首饰”。如今,婚庆行业市场广阔,玉雕作为首饰的主力军之一,却很难打入这一市场,年轻人大多倾向于购买珠宝钻石,很少会想到购买玉石首饰。这与玉雕行业安于传统,弱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许多玉雕作品都呈现“中老年审美”的趋向,不落俗套,清新美观的玉雕作品太少。
在玉雕行业,创新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也有许多人在不断尝试,其中不乏一些脑洞大开、敢于尝新的玉雕作品;但也有部分从业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制作出许多缺乏技术竞争力的作品。玉雕是文化气息浓厚的行业,但是如今,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浮躁的氛围愈演愈烈,导致玉雕文化创新逐渐偏离方向,丧失了最有价值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另一个表现,是玉雕的装饰、赏玩属性被过分强调,这也是影响玉雕创新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消费者对玉雕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例如,热衷于追捧消灾祈福、保健养生功能,这种现象有一定的片面性,忽略了玉雕真正的艺术灵魂,使玉雕审美庸俗化。作为玉雕家,很多人对这一现象没有积极引导、纠正,而是盲目迎合,创作了很多俗气的作品,一棵白菜就是“百财”,猴子背猴子就是“辈辈侯”……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功利化、世俗化,缺乏文化创新,制约行业的整体发展,这一点必须引起玉界有识之士的重视。
综上所述,要打破玉雕行业的创新瓶颈,首先要做的还是回归文化属性,不忘初心。玉雕艺术的文化创新,是一种基于传统的变革、突破,应当着重表现优秀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精神底蕴,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精神符号和社会文化信息。这是中华玉文化的核心,也是当代玉雕从业者肩负的使命。
二、玉雕创新的具体措施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玉雕行业发展的必然之举,只有在工艺、文化两大领域锐意进取,不断突破,玉雕的艺术性、思想性才能不断延伸, 中国玉文化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玉雕的创新必须在继承、熟练掌握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这种继承,既体现在主题上,也体现在技法、结构等方面。从古至今,玉雕行业前辈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包罗万象,这是玉雕创新必须立足的根本,创新不是辟蹊径,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师古而不泥古。
其次,是作品工艺层面的创新,具体来说分成两个方面:形制和技法。
形制指的是原料的特点,每块原石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这是创新设计的蓝本,优秀的玉雕师可以做到依形构思、构图,将平淡无奇的玉石原料设计出惊艳的效果,作品既能体现自然之美,又新意十足。
技法方面,重在“熟能生巧”,玉雕技艺的提升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玉雕师在雕刻时下的功夫越多,技法越成熟,个性特征也越明显,只有在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通过技法创新运用或结合,呈现出别人无法达到的表现效果,这便是技法创新。
形制、技法的创新,并不是孤立的两件事物,在实践中需要有机结合。在进行雕刻之前,玉雕匠人首先要根据玉料的材质进行创作构思,根据质地、颜色、纹理等特点,选择适合材料,利用玉石天然的特点进行创作,运用精湛纯熟的雕刻技术,使玉石的天然之美再次升级,着重表现玉石由内而外散发的独特魅力,精雕细琢,赋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挖掘并展现玉石本身的个性。同时,还要融合时代背景,契合当代审美,多措并举,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工艺是玉雕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但具有基础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变革,许多古人看来难度很高的工艺,如今都可以轻松实现。因此,工艺创新不难,玉雕的发展,难在文化创新。
玉雕离不开文化之美,文化之美,是根据美学规律,将各种分散、凌乱、复杂的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再经由玉石雕刻作品将其展现出来。
赋予玉雕作品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是当代中国玉雕创作者不懈的追求。文化是玉雕的灵魂,玉雕作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思想,才能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文化创新,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了别人忽略但很有价值的内容,通过设计加工,展现在作品中,传达一定的文化意义,体现作者的思考,增加作品的创新内涵。
文化创新切忌盲目标新立异,同样应该回归传统,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在某种意义上,把传统做好,也是一种创新。
玉雕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笔者对我国的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玉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当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观,尤其是体现了许多礼俗文化、传统哲学思想,这些已经成为玉雕不可分割的属性,这体现着和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的密切联系,是其他工艺艺术品无法相媲美的。因此,文化创新必须尊重文化传统。
中国人对于玉雕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玉与敬玉之情传承数千年不绝,玉雕也对中国的文化,政治,宗教,道德等很多方面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被忽略的。传统玉雕作品的题材,往往来自民间故事以及古代哲学,既具有观赏性,又意蕴深长,许多题材当今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作为创意的灵感宝库。所以,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玉雕创新应以传统文化为主,尽可能多地融入时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
在传统玉雕精品往往构图合理,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惟妙惟肖,这些都根植于传统玉文化,作为新时代的玉雕家,要善于观察、总结,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与传统文化结合,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对于创新而言,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富矿。
三、创新发展对玉雕家提出的新要求
艺术家是艺术的创造者,玉雕事业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玉雕家个人素养的提升。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玉雕创作,也要学会捕捉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玉雕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加以提炼、加工,转化为玉雕设计,将生活之美升华。
作为玉雕家,首先要对雕刻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让玉雕工作出于热爱,再把这份热情转化为日复一日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创新精力,进而将人文、自然以及生活中的感悟刻画到玉雕作品中,传承经典,做好创新。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我们必须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摆在雕刻台上的,是满载民族前年精神的玉石,这样厚重的内涵,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作为玉雕家,肩负的是传承中国数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作品的好坏,体现玉雕文化的点点滴滴,必须慎重对待,一丝不苟。
其次,要以传承为基础,在传承传统玉雕“技、艺、形、神”的基础上,融合国学中“文、思、意、境”的思想,将玉料的天然之美与设计之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把玉雕的传承推向新的高度,让玉雕作品更有文化、更有风格,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气度,做到题材内容和形式材质的有机统一。
在传承的基础上,要实现玉雕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还需要从业者心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学习进步,不能仅停留在技艺技巧的层面上,二是要提高自身综合修养,全方位的提升至及,其中包括个性修养、从艺态度、敬业精神、文化趣味、艺术主张、胸怀境界、价值体系、审美观念等。只有具备了这些人格修养素质,才能突破自己,将玉雕推向更高品位。如今玉雕市场竞争激烈,比拼的其实就是玉雕艺术家的思想高度,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
最后,玉雕要有高度、有气魄,这就要求玉雕家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气质的人。外在美固然重要,一个熟练的玉雕家,制作一件外观美丽的作品并不难,但是,外观的美还是较低层次的,因为这种美只停留在感观层面,没有产生灵魂层面的交流和共鸣。如果仅仅追求外观之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的,这样只能停留在匠人的层次,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真正的艺术大师既拥有别人无法复制和超越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可以由繁入简,利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内涵,让人回味无穷。技术是有限的,而意境是无限的,优秀的玉雕家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展示技艺、技巧,而是通过艺术设计表达自身思想感情,与观者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让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
玉雕艺术家要避开俗气、摆脱匠气、远离市井气,取而代之的,是培养怡然的灵气和艺术的真气,在玉雕中体现君子之风,焕发生机勃勃,使人顿生爱意。玉雕作品离不开这种意境,即带给把玩者愉悦、遐想与思悟乃至心灵的启迪,让玉石的精神真正转化为人格的一部分,达到超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要实现玉雕创作的转型升级,必须传承传统,修好“内功”,在技艺纯熟的基础上,巧妙转化传统元素,超凡脱俗,进行有灵性的发挥与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为玉雕事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石清.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玉石雕刻的传承与创新[J]. 神州, 2019(30):1.
2.刘理政, 杨文科. 问玉者 游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玉雕艺术家王志戈[J]. 中国宝玉石, 2018(4):8.
3.周子强. 当代雕塑传统元素的表现与研究[J]. 美术观察, 2017(9):1.
简介:王显克,蒙古族1975年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盛世凯达(深圳)宝玉石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法人,工艺美术师,高级传统工艺师(玉石雕刻),高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区B类深龙英才),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玉石雕刻艺术大师,全国轻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工艺品雕刻工、互联网营销师),中国轻工珠宝工艺品高级雕刻师(玉石雕),中国玉雕优秀技术能手,中国传统技艺名师,亚洲玉石雕艺术大师。研究方向:玉石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