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3年9月21日15时48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我校组织全体学生观看本次“天宫课堂”直播。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在约48分钟的授课中,3名航天员将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生动讲解了科学原理。学生们从天地实验差异中感知宇宙奥秘、体验探索乐趣。
天宫课堂观后感
六二班 刘馨悦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六三班 王梓涵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有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五五班 牛星迪
2023年9月21日下午,我在学校观看了“天宫课堂”第四课,此次授课是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扬柱、桂海潮面向我们广大青少年进行的太空科普授课。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激发我们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在我们心中撒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首先是3名航天员在轨为我们介绍展示介绍梦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舱内相关设施设备,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又见陀螺实验的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主要传输普及航天知识,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接着实验开始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球形火焰实验”,它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重力对燃烧过程的重要影响,也研究了在微重力环境下燃烧的意义。解释了在地球上,由于重力的作用,火焰呈现出向上升起的形态,然而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没有明显的上下方向,火焰就会以球形扩散开来。这是因为在微重力环境中,燃烧过程中的热量和燃烧产物无法通过对流而上升,相反,它们会扩散到周围,形成一个球形火焰;
通过“天空课堂”的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航天梦的实现,都彰显了我国先进的航天科技。我将会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国家的航天实验做贡献。
五一班 孟文青
《天宫课堂》第四课的大幕徐徐拉开再次领略了中国空间站的实想舱里,也看到了航天员们的生活作息和工作的场景。在《天宫课堂》直播中出现过的有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位老师。
我印象最深刻的球形火焰实验和奇妙"丘乓球"实验。球形火焰实验更是令人惊讶,刚开始桂海潮老师在中国空间站点燃蜡烛,在地面教室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同时点燃了蜡烛。
我很好奇,为什么在朱杨柱老师手里的蜡烛火焰是圆形的,而地面同学们手里的蜡烛却是正常的锥形。听朱杨柱老师说是因为在微重力的环境中,燃烧过程中的热量和燃烧产物无法通过"对流"上升,而太空中的火焰刚好相反,它们会扩散到周围,形成一个球形火焰。
奇妙"乒乓球"实验,我一听实验名字就觉得会很有趣。在中国空间站里,朱杨柱老师先用水袋挤出一个小水球,让小水球在空悬飘着,然后朱杨柱老师和桂海潮老师一人拿着个用布抱裹着的球拍。朱杨柱老师准备打那颗水球时,我的心马上要提到嗓子眼了,就怕那颗小水球破了,但是,朱杨柱老师只是轻轻地拍了一下小水球,水球竟然没有破,桂海潮老师也参入了其中。朱杨柱老师说这还是一场乒乓球"比赛呢!
《天宫课堂》很快就结束了!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我又认知了许多科学知识,我也知道了航天员们的登攀不易,他们的千锤百炼坚韧不拔的这种精神,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上学习这种精神,在追梦的路上,努力克服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
讲自己身边的科技小故事
一二班柏茁原
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么睡觉的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在太空中,宇航员是怎么睡觉的,你知道吗?
睡觉对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躺在床上放松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失重环境下,宇航员的床铺是垂直安放在地板与天花板之间的,他们需要躺到固定的睡袋里,有的宇航员不喜欢睡袋,就用绳子把自己捆在舱壁上睡觉。有人喜欢直立着睡,有人喜欢倒立着睡,其实这样在太空中没有多少区别,只要把自己固定起来就行。如果不把自己固定起来,呼吸气体产生的推力,会将航天员的身体推到空中,在太空舱内飘来飘去,这样可能会硬到别人或者仪器。但也有宇航员想享受一下这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有意将固定在舱壁上的睡袋放松,只用一条绳子牵着,任其飘动,在睡觉中真正成了“夜游神”。怎么样,有趣吧?
宇航员躺下去容易,睡着觉可不容易。飞船在太空飞行,每90 分钟就能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最长的黑夜也不过只有37 分钟。强烈的光线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宇航员睡觉时需要戴着眼罩。另外,由于在失重的环境下,宇航员睡眠中会有四肢脱离躯干的感觉,他们很容易在迷迷糊糊中被下坠的感觉惊醒。
下面我要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睡觉时,航天员的手臂是放在外面,还是放在睡袋里呢?答案是最好是放在睡袋里,把双手束在胸前,这样有助于睡眠,还可以避免发生意外。一名宇航员曾经在睡梦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面的手臂,当成向自己漂来的“怪物”,吓出了一身冷汗。
怎么样,你对宇航员的故事好奇吗?宇航员为我们的航天事业、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了重大贡献,让我们多多了解他们的故事,为他们加油祝福吧!
以前,我们总觉得宇宙、航天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一次次“天宫课堂”,让天地有了关联,相信未来的中国航天,一定会书写出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