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工运史上的闪光一页——“铁工会”与“马厂造”

橡小树
创建于2023-09-27
阅读 29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沭阳县马厂一带的铁匠们素有打造土枪、土炮的传统手艺,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地流传着“程家锄头曹家刀,手艺精巧火头好,姓崔师傅真能干,祖传会造土大炮”的民谣。抗日战争开始时,马厂街上就有四五十户铁匠造枪,附近农村和汤涧、李恒、小店等小集镇上也有不少人会造枪。
1940年8月中旬,黄克诚率八路军五纵一支队南下,淮海区党政机关随主力进到运河以东,9月底已在9个县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2月,新四军三师九旅西返淮海区,2支抗日主力胜利会合,正式开辟苏北根据地。
当时我军枪械非常缺乏,国民党政府一直不给补充,只能依靠缴获。新发展的地方抗日力量更加困难,多数同志只有一把大刀。就在这时,新四军三师听说马厂一带有一批铁匠能造枪,就建议区委派人协助地方党组织,迅速把铁工组织起来,成立了“沭阳县抗日救国铁工工会”(简称“铁工会”)为部队修造枪枝。铁工会设在马厂街今铁木社西侧,田文端任会长,会员近300人。
1941年5月,铁工会改选,吴锡昌、岳寿廷分别担任会长和副会长,为了加强对铁工会的领导,刚刚在盐城抗大“五分校”学习结业的上海姑娘、共产党员姜剑英受中共淮海区委和淮海军分区的委派,到马厂任铁工会指导员。
姜剑英在去马厂的途中,一路上想象着造枪的机器、车间和各种设备。可是到马厂一看,她心凉了半截子,这里既无厂房,也无车床、钻床,只有一批分散在自己家里干活的铁匠,每户仅有一张红炉和几把锤、钻、钳、锉。这样“原始”的工具能造出精密度很高的钢枪来吗?姜剑英不由得怀疑起来。可是工人们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们先把钢打成圆棍,然后把圆棍卡在台凳上,用锋钢长钻头从铁棍的一端向里钻。大概要花费一天半时间,才能把铁棍钻成空心管子,如果中途钻偏了,就得报废重搞。管子钻好后,又用钻头和锉子在里外两面磨刻,使枪筒里外上线,厚度均匀。最后,再用一根带有螺旋纹的长钻头,多次钻进、拉出,在枪筒里磨刻“来复线”。其他零部件也都用捶打、手刻的原始方式完成。听说一个技术很精的铁匠要半个月才能造成一支枪。姜剑英看着这一切,惊奇又钦佩。
马厂铁工会对工人进行“造枪为抗日,造枪为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300多名工人干劲倍增。在人员分散、设备简陋、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姜剑英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会员们头一个月就生产出土枪400多支。从此,人们风趣地称她为“姜铁头”。铁工会又派人到淮南新四军兵工厂学习,著名的中国“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亲自传授技术。经过试用和改进之后,马厂铁工会成功地造出“马厂造”步枪。
姜剑英领导铁工会不久,铁工会又成立南园、北园、厂东三个铁工分会,附近的章集、小店、汤涧、李恒等乡镇会造枪的铁匠也都分别成立了铁工分会,还吸收了一些学员,造枪铁工会成员由原来的300余人很快发展到700余人。各分会成立“合伙组”,十个、八个铁工为一组,实行“一条龙生产”。他们开动脑筋,用一个石磨盘和一个圆铁轮当作皮带盘,套上皮带,安上摇把,制成了“土钻床”。一台“土钻床”,一天可以钻出好几根枪筒,不到2个月就生产了近1000支枪。
造枪的数量令人振奋,可是很快就“乐极生悲”了。有不少用枪单位反映“马厂造”步枪质量不合格。有的说发射后,弹头出了膛就横着走,打不远也打不准;有的反映抽壳钩容易损坏,三枪两吸壳,甚至打第1枪就炸了膛,伤了战士的手。铁工会迅速召集技术骨干研究这些问题,并强调“马厂造”的质量就是战士的生命,造的枪拿到前线不管用,不仅消灭不了敌人,还会危及使用武器的战士。经过大家一起研究,铁工们的认识提高了,各组都主动写来保证书,保证质量不再出问题。同时为了从管理上和技术上切实解决造枪的质量问题,铁工会挑选一批技术较高的工人在马厂西街成立“造枪试验组”,制造供各组参照的零部件精密样品,严格检查验收所有枪支,改进技术,降低枪管废品率,减少零件数,取消枪管套筒,以节约材料和工时,改进抽壳钩,解决不抛壳问题。还制定了《造枪责任制》,规定所有枪支都必须打上流水号,哪组造的枪打上哪组“段号”,登记入册,谁负责总装的枪,自己先试第一枪,退回的不合格枪,由原制造者返工重做。这样一来,各组都特别重视质量,精益求精。每一支“马厂造”的零部件都是通用的,这一点对土造步枪尤为可贵。
一天,新四军送一挺“捷克式”轻机枪到马厂修理。岳寿廷把机枪拆开来看了很久,去找吴锡昌商量,找了几个技术最好的工人来研究仿制,十来个人干了一个多月,一挺“仿捷式”机枪造出来了。但是,头一次会不会打炸了?人多主意广,终于想出了好办法。他们把机枪绑在树上,扳机扣上长绳,用力拉绳子,打了第一枪,枪膛没有炸。可是再拉第二下,不响了。大家又把机枪拆开来,对照原枪细细研究,原来是“跑闩”不合格,又重做了一个换上去,终于打响了!第一挺机枪就这样在马厂诞生了。
此后,“马厂造”的精度高了,毛病少了,名声更响了,许多枪支送到部队,战士们都反映说,鬼子的“三八式”“大盖板”也不比“马厂造”强。到1941年底,铁工会已为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制造了2000多支全新步枪,还修理了大批枪支。
在造枪的同时,铁工会还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生产部队急需的子弹和手榴弹。小店分会副会长陈泰山和工人们研究用铜钱和自制的火药铸造弹壳、弹头,试制子弹,经多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工人把这种子弹叫做“泰山号”,最多一个月造出15000多发子弹。
1942年7月初,日本侵略军占领马厂,铁工会组织几百名会员撤出马厂,技术骨干和主要造枪任务都分配到那些远离马厂的小集镇分会。铁工会则把从马厂撤出的几百名铁工武装起来,组成一个“游击兵工厂”,7月10日,《淮海报》对此事进行过报道。同时,“铁工会”改称“沭阳县工人救国会”,会长吴锡昌。(1945年秋,“沭阳工人救国会”改称“沭阳职工会”。)
在敌人疯狂“扫荡”的日子里,铁工们与敌人巧妙周旋,一天也没有停止造枪。当时,由于分散在乡下活动,物资极为困难,没有钢材、没有煤炭,淮海区党委和沭阳县委千方百计设法解决。灌云县游击队听说马厂造枪没有钢材,就组织人到海州日军霸占的磷矿上扒小轨道取铁,支援造枪。这种精神,对铁工们鼓舞很大。工人们开动脑筋,要用最少的钢铁,造出最好的枪。
在度过最艰苦的7个月后,形势终于好转,马厂的日伪军在我军大部队的打击下,丢掉据点缩回县城,铁工们又胜利地回到了马厂。
据不完全统计,从组建铁工会到1945年日军投降,马厂共修理各式枪械10000多件,新造步枪7000多支,还生产了大批其他枪支和5000多把刺刀,还有一大批其它武器、弹药,产量仅次于八路军兵工厂,位于全国各根据地第二位。不仅成为淮海区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而且还输送到盐阜、山东解放区,为支援这些地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如今,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还保存有“马厂造”步枪。
和平年代,马厂镇铁匠大多投入以生产农具、生活用具为主。但“马厂造”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许多文学作品、军史、党史都不可或缺的记载这段历史。2013年有部热播的《游击兵工厂》电视剧,就是取材于马厂铁工会生产“马厂造”步枪故事。
目前,沭阳县马厂镇文化站院内已建成500余平方米“沭阳马厂造历史展览馆”,展出兵工厂造枪流程雕塑、“马厂造”枪支模型、造枪所用工具模型、马厂铁工会指导员姜建英手稿照片等展品。
阅读 29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