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中秋,幸福团圆——栖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纪实

用户13221390
创建于2023-09-27
阅读 20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欢庆中秋,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亲身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栖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在食育课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展了“中秋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最早记载于《周礼》,唐朝初年定为全国性节日,流行于民间和诗词。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时节,月光透亮,有的地方会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一系列活动,中秋节的习俗还有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此外,中秋节还有阖家团圆、祈盼丰收、流传千古等寓意。

  中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庆贺丰收。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赏月风俗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自唐玄宗以后,中秋咏月诗大量出现了。如唐诗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湓亭望月》云:“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韦庄的《送李秀才归荆溪》云:“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司空图《中秋》云:“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是中秋赏月的佳句。

  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本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中秋节的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我们更希望在同学们以后的日子里,留下一抹中国的、传统的、民族特有的节日印记。

阅读 20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