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现在,我们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憧憬。党的二十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安排,努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当前建设发展的重点。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是指不同类别的需要。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住房等,涉及的是民生领域;环境则涉及生态和社会治理领域。对于民生领域,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对于生态和社会治理领域,一方面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如转变生态观念,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创新网格化治理、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共享共治,从而使生态和社会治理实现根本好转,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使人们求知、娱乐、健身等更加便利、多样,真正实现古语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理想社会状态。
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既指事物不同方面的需要,也指需求矛盾的主次之分。就对事物不同方面的需要而言,对于同一类型或同一层面的需要,城镇居民和农民不尽相同;城镇职工和城市农民工、下岗待业人员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就需求矛盾的主次而言,不同时期人民群众需求的主要矛盾会发生转变,如对于人民群众期待“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过去主要矛盾是医疗卫生水平整体较低,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不均等。因此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方面需要,要对症下药。
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批判过去思想家错误的群众观点,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社会革命指明了依靠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单位:贵州省望谟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蒙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