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净碧空,绿珠羞腮红,夏日暑气消,学履亦不停。学习是最美的姿态,培训是最美的遇见。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新型课堂教学样态,9月23日、24日,我校语文教师参加了和美课堂第二十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9月23日,戴建荣老师在与同学们的有趣互动中打开了课堂。他在教学《示儿》时特别注重孩子们会不会读,能不能读出陆游的心声来。为此,戴老师从诗人、从诗歌背景入手,知人论世,带领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后朗读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紧接着戴老师来了一场《行走在吟诵的路上》的讲座,带老师们体验中华汉字的音韵,促进老师们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魏星老师带来了四年级下册八单元的大整合《中华智慧故事》。魏老师把握本单元内容——关注中华历史典籍、简要复述故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围绕具体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讲解每篇课文的阅读、复述。魏老师教同学们用批注的方法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情变化,使技能性学习与体悟性理解融为一体。
最后魏老师作了《新型任务设计与单元整体教学创新》的讲座,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告诉老师们单元整体是要构建语言大模型。魏老师始终认为:教学,就是带着学生去探秘。
张学伟老师在《少年闰土》一课中,验证了他曾经讲过的一句话:抓住语文的藤,守住语文的根。
什么叫抓住语言的藤,守住语文的根?张老师在接下来的《基于任务群的情境创设》讲座中提到了。假如把语文学习比作一棵植物,那么从根部一直到顶端的这一条藤,这个主干,他觉得就是语言学习,然后在它的主干,藤上长出的枝、叶、花、果他觉得就是思想教育、思维发展、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各个方面。所以张老师觉得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定要紧紧地抓住语言运用这一个工具,或者简单地说,语文老师就是玩语言的,学习语言无非是三个层次:一是理解语言,二是积累语言,三是运用语言。三个层次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在理解中积累、积累中运用,运用中加深理解和积累的过程。
9月24日,何捷老师的《出塞》教学,表现出他对古诗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底。何捷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他通过朗读、提问、讨论等方式,带着学生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文学手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可见,进而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建构。这种深入思考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而何老师接下来的讲座《演绎,让学习真实可见》更是验证了他这一课例!
李祖文老师在《安徒生童话》导读课上展示了安徒生童话的丰富多样性。这些童话故事不仅有奇幻的情节,还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和深刻的主题。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故事不仅是为了娱乐孩子们,更重要的是为了向他们传达重要的人生道理和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孩子们不仅对童话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整本书阅读的意识,提升了阅读能力,让孩子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得到成长。
在接下来的讲座《继承与创新:新背景下,我们如何让学习发生》中,李老师也提醒老师们:只有我们真正的认识“教与学”的内涵,力求教与学的平衡。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孙庆博老师在教授《穷人》一课时,不仅深情并茂地讲解了课文的内容,还深入浅出地品析了作家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桑娜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穷人的处境和社会现实。孙老师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启发,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孙老师的讲座《基于学习任务群单元整体设计实践探索》,不同于枯燥的理论说教,真正教会老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去上好自己的每一课。
朱煜老师带来了最新课例《父爱之舟》。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教学方法,将父爱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他通过生动的教学思路,将父爱从不同层面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朱老师还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教学方法,如朗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整堂课氛围轻松愉悦,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显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认识到父爱的价值,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父亲沟通。
朱老师在接下来的讲座《实用性阅读群的设计》中谦虚地说,他只是教一点基本的阅读习作方法,可带给老师们的却不是这一点点!
二实验的老师们抓住一切的机会取经,并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都进行了记录。
几位语文名师他们用前瞻的视野,生动的课例和精彩的报告,直面课改难点,深化课标研究,变革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样态,为老师们传达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传递着最新的教学案例,传播着最新的教学价值!
撰稿:郝媛 王姣
编辑:郝媛
摄影:小店二实验语文教师
审核: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