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鲜禁止进口后,日料店们还撑得住吗?

用户14695485
创建于2023-09-26
阅读 2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对于不少日料海鲜爱好者来说,8月24日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在这一天,日本宣布核污染水开始排入大海,海关总署紧接着发布《关于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公告。

  日本海鲜还能不能吃,我们无法给出解答;但今天想讨论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2022年中国日料店已达80000家,是世界上日本餐饮店数量最多的国家,市场收入高达895亿元。单单是上海的日料店,就多达3000家。

无法使用日本进口海鲜食材,会如何影响国内这几万家日料店的命运?

即便国内也有无数美味海鲜,但不同产地,不同渠道,不同处理方式,让食材与食材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海鲜进口禁令之后,真的有“直接替换”,这么简单吗?

我们花了两周时间,走访了上海多家日料店,采访了7位资深从业者,想向大家捋清楚:在禁止进口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的日料店将何去何从?

是“突发状况⚠️”

还是早有准备?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日料店,都会用进口食材。

对于平价日料店而言,成本所限,极少会使用进口食材。日料半成品已相当成熟,关东煮、芥末章鱼甚至烧鸟等等,都有工厂半成品。

禁止海鲜进口的政策对他们影响,微乎其微。与其说是影响他们的料理,重点在于,食客是否还有消费日料的意愿。

而对于主营割烹、料理、烧鸟等日料店来说,进口海鲜的使用多为刺身生食,在整体食材的占比一般不超过20%,影响相对也要小一些。

至于这一波政策冲击最大的,其实是对于人均1k+,以‍‍‍鮨(寿司)为主的高端日料店。

尤其是人均2k+的寿司店,许多店家一度打出80%甚至90%使用日本进口食材的招牌,影响可谓巨大。

在这些高价日料店,使用进口食材,甚至使用什么样的进口食材,都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就拿世界上最昂贵的鱼之一金枪鱼来说,养殖和野生之间价格差异就是巨大。养殖根据产地等条件不同,在700-1000人民币/kg左右,而野生的入门价就要翻一番了。如果在秋冬季,想拿到日本青森蓝鳍金枪鱼最抢手的前腹肉,进货价甚至高达3000+元/kg。

日本每条2kg左右的鲑儿,零售价在人民币2万元以上。国内曾有高端日料店,开出每贯960元的天价。

这能够拿到这类食材,显示自己供应链端实力,曾经都是少数高阶食客心爱贵价日料店的理由,或者说,也是一些日料店的最大竞争实力。

但是,这并非是国家第一次管控日本食材。

早在2011年,国家原质检总局发布《关于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的公告》,管控进口日本可能遭受核污染影响的10个县的农产品。

这个公告里,限制食材的范围更广: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栃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等十个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

在深圳拥有两家人均2k+高端日料店(一家怀石,一家寿司)的植庭餐饮集团,就向我们透露,今年六月时市场监督局已经在提醒商家:接下来的政策动向不单单是禁止十个县的食材,整体日本进口食材,都会延长整个过海关、检验检疫的时间,拿货会变得越来越难。

因此餐厅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找到日本食材的替代品。

拥有数家人均1000+的日料店的YUZU餐饮集团同样表示,早在三年前,集团就已在预案做准备。

因为觉得迟早有一天日本食材会被禁止进口,这几年一直在降低日本食材的占比,公告发布前,店内仅使用不到30%的日本食材。而今已使用近90%的国产食材。

  日本水产品

到底有多少是不可替代的?

在高端餐饮的代表菜系里,诸如法餐或是意餐,极少有餐厅像是日料店一样,会强调绝大多数使用法意食材,而是更倾向于世界范围内选购优质食材。

诚然,相比其他菜系,日本料理更加注重食材本身品质,用技法去突出食材,或许是最依赖食材的菜系之一。

加上日本人的匠心,也体现在对食材产地、分级、部位等的究极讲究上,所以也在国内不少食客心中,造成一种刻板印象:“日料就需要日本食材,日本食材就是最好的。”

 但对于一个餐厅的运营体系而言,如果过于把食材局限于单一国家产地,一旦该产地出现问题,会相当麻烦。

在国内数个城市拥有人均3k元、主营日本会席料理的KOKOROWA集团就坦言,他们的食材成本占比高达60%。除了渔货,使用的冷门小众蔬菜,也几乎是全日本进口。

  蔬菜因为难以保存,不能超过两天的保鲜期限,需要每天空运进口,快速到达门店,实际成本比不少海鲜都要更高昂。

会用如此多进口食材,与餐厅人均3k的定价是挂钩的——某种程度上,这个价位段需要更多进口产地食材,让客人觉得花这个价格是值得的。

很多国产蔬菜并不比进口的差,但人均定价高了之后,食材价格也必须高达一定门槛,才能让客户的消费心理觉得过得去。

即便对于在板前直面食客的大将们而言,使用贵价日本食材,也能让他们在介绍食材时,更加自信。

那么,日本食材到底是不是国产/其他国家食材完全替代不了?

我们曾在《动辄2000+的贵价日料店,到底是不是智商税?》一文中,揭秘贵价日料店背后关于食材的门道。

由于捕捞方式、处理渔货手法的不同,即使海域相近、甚至同样的鱼种,国内的渔船带回来的渔货,和日本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比如带鱼,国内主流的捕捞方式是拖网作业和围网作业。带鱼性急,网捕的带鱼很快就会死去,因此市面上基本看不到鲜活的带鱼,也不太有可以生食的带鱼。

而在日本,会有手钓带鱼。钓上来鲜活的带鱼使用“活缔法”放血处理,让带鱼保持肉质鲜美的同时,迅速冷链运输到餐厅里。

中国并不像日本有着大量生食鱼肉的传统,因此在极速低温冷冻、“活缔法”等技术上相较于日本水产供应链,还是多少有些差距。

即便国内部分水产从业者们,已经在学习日本技术,但从整体处理水准、物流保鲜程度上,相较于日本丰州市场(日本最大的水产市场)依然还有差距。

更何况,许多季节性渔货,国内并不生产。

比如就在近期上市的秋刀鱼,中国海域并没有分布,以后在国内可能就看不到了。许多日本海域的特殊鱼种,像是金目鲷、冰见寒鰤鱼,之后或许都会消失在中国市场。

至于日料最炙手可热的金枪鱼,并非日本独有,优质产地遍布世界各地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像是西班牙、波士顿等,都是优质金枪鱼产地。

然而,这些产地并不像日本有着极其精细的分级以及拍卖会,让稀缺优秀渔获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A级的金枪鱼,需要经历过严格标准评定,DNA检测产地仅能为太平洋海域深海,从打捞到处理冷冻要在3分钟内处理完,放在超低温-60°的冷冻进行冷冻。

期间需要人工翻转,避免金枪鱼体型的挤压导致口感丢失。整个加工运输都需要在超低温-60° 环境下进行,才可以达到A级金枪鱼的标准。 

B级金枪鱼虽然可以生吃,但与A级的严格标准要求相差很大。其它C级D级的金枪鱼只能做熟食吃。

更关键的问题:这些产地由于距离国内路途遥远,即便空运,也无法保持冰鲜金枪鱼的运输,只能做冷冻处理。

但对于鱼生而言,冷冻过的鱼肉质感,和冰鲜是完全是两码事。

在上海拥有数家人均千元的高级居酒屋YUZU的主理人山蒙先生就表示,金枪鱼的好吃,除了渔货本身的品质,处理工艺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做了很多的实验与尝试,把冷冻的金枪鱼去做熟成等处理,开出来的肉质口感和冰鲜鱼是无法相比的。

日本冰鲜渔货的贵,也是从业者们几十年来花费了不少成本与技术,在提升保鲜运输上,才能够做到更优的品质。

如果无法进口,那么食材的差异性要如何弥补?

大部分主厨向我们表示,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寻找优质食材、挖掘国产食材是重要方向。距离原产地越近,食材越新鲜,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植庭集团则说,公司10+人的采购部,也在努力挖掘国产食材进行替代。比如正当季的云南菌菇,福建产的星鳗等等,不少优质国产食材都在定向出口日本的。

对于主厨们而言,应对食材的变更,也需要有更加强大的烹饪技术做支撑,才能及时调整菜单整体构架。

也有不少寿司店表示,可能会考虑将原本套餐中十几贯的寿司,减少到3/4贯,来降低对进口海鲜的依赖,甚至会转型向割烹、料理店。

日料行业大洗牌

几家欢喜几家忧?

禁令后,对国产食材供应商来说,或将走上更加宽广的新道路。

禁止进口食材,不代表日料的消费停滞。

几万家日料店,并不会在禁令后骤然消失。但禁令之后,市场的空缺,一定会推动国内海鲜供应商们的技术提升。

比如前文提及的手钓带鱼,这几年随着技术的成熟进步,我们可以看到银灿灿的新鲜带鱼出现在餐桌上。

再比如海胆,市面上的盒装板海胆,基本都要加盐水或明矾用于防腐和定型。日本每家海胆加工商都手握秘方,依据当天货源情况来处理。

而大连产的海胆近些年随着加工经验和技术的提升,品质也逐渐不输日本。

不光是海鲜食材,还有很多调味品、副产品。在南通、大连、青岛等海滨城市,生产技术基本越来越好,原本是做出口产品,很多现已转成了国内消费需求。比如引进日本品种的大米、寿司用的调味醋、酱油。

国内食材供应商、食品生产商们,或许将迎来一个技术革新的过渡期。

但在短期内,国产食材,并不意味着更便宜。

日本技术成熟带来的优势,是产品价格合理(即使整体均价是高的),而国内因为处于发展初期,真正优质的食材,因为前期投入的成本关系,很多时候性价比并不高(但整体均价是相对低的)。

而对于餐厅来说,禁令或许会带来一轮行业大洗牌。

8.24号公告发布之后,许多食客抱着“现有的水产还没受到污染,赶紧来吃最后一波”的心态,很多日料店生意爆满。

火爆持续不超过一周,日料店们紧接着面临的是客流低谷。数位受访的从业者们均表示,生意掉了五至八成。

原本近几天甚至一两周都排满了预定的高端日料店,现在每天仅有为数不多的散客,预定为0都是常有的状况。

高价日料店们选择的对策是积极更换菜单、调整定价,甚至将价格砍半的,都不在少数。而我们采访到的餐饮人、投资者们,也坦言将开新店计划放缓,或是转型做定价更亲民的日料店,而非寿司。


其实,生意的下滑,从四五月份的出入境全面开放开始,就已显露端倪。

国内某些寿司店的高昂定价,某种程度上,是食客为打飞的过来的食材付机票钱,经过供应商层层转手+物流+关税,价格往往是日本本土的2-2.5倍。

开放之后,打飞的去香港、日本吃日料,反而是性价比更高、吃得更好的选择。

尤其是过去三年期间,由于无法出国消费,而高端餐饮市场的消费力依然存在,应运而生了不少贵价日料店。

不少跟风开出来贵价日料,只为赚一波快钱。这些餐厅不一定有烹饪技艺过硬的大将、专业的经营者,只能靠堆砌贵价进口食材来维持高定价。如此依赖日本进口食材,在这波风潮下受到的冲击,几乎是致命性的。

潮水退去后,从“食材流”向“技术流”的转变,大概才是真正见证店家功夫的时刻。

阅读 2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