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英州初级中学启动“青蓝工程”项目。2023年9月25日,英州初级中学政史地组叶玉婷老师在七(1)班开展公开课,授课主题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宝,流淌的是民族的命脉。叶老师利用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是研究早期文明的重要材料,进而导入课堂,穿过黄土与时间的缝隙,带领同学们一起聆听国宝的声音。
这一堂课立足于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主要讲述两个子目,《观国之重器——青铜器》与《解汉字之源——甲骨文》,甲骨文和青铜器演变发展的多元一体、一脉相承,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相吻合。《观国之重器——青铜器》中,叶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青铜器的含义、结合“石器时代”的概念推导夏商周时期进入了“青铜时代”,并通过图片连线的小游戏对青铜器的功能进行分类,了解青铜器具有功能多、用途广、数量大的特点。
叶老师以司母戊鼎作为案例,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铸造工序,设置问题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司母戊鼎的铸造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会铸造巨型的青铜器?等级地位的高低与青铜器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辅以教师讲解,理解青铜器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具有祭祀、权力、传承的历史意义。
图为《观国之重器》授课现场
在《解汉字之源——甲骨文》中,叶老师追问:什么是甲骨文?为什么在甲骨上刻字?为什么埋入地底?甲骨文又是如何重见天日?一步步探索下,学生发现: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又是一处动人的历史细节。
图为《解汉字之源》授课现场
为了更好地感悟古人的造字智慧,叶老师设置一项课堂活动:学生自主根据甲骨文进行剖析,思考它们的含义以及造字方法。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解读甲骨文以及分析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最后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图为《解汉字之源》授课现场
最后,甲骨文的研究,为了我们带来了更深层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更好地帮助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使商周的历史得到二重验证;并且它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与规律,把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脉。
课后,政史地科组开展对叶老师这堂入门课展开评课活动,科组教师积极讨论,互相交流。叶老师自述自己的授课思路,陈述自己的不足,如板书设计上太过简略,由于时间把握不到位、课堂小结没有做好,以至于习题巩固也没有完成。
图为政史地科组对公开课进行评课
周必贤老师对这堂课的优点以及不足进行评课,首先肯定了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教态自然、重点突出、过程流畅、讲解清晰,但是课前导入可以通过复习导入的形式进行,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开展新课,并且板书设计过于简略,板书对学生的笔记书写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平时需要教师多注意板书。
石桂英老师对叶老师的板书设计有更好的建议,新教师在用多媒体授课时难以兼顾板书,可以在讲解时一边讲一边写,带动学生做笔记。
张回回老师对叶老师授课的细节进行评价,肯定了叶老师授课的优点,氛围轻松,教态教风亲切自然,但是在课上手部动作过多,并且抛出思考题时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够,同时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适时的积极反馈。
图为政史地科组对入门课进行评课
最后,由指导老师陈诊老师进行点评,综合来说,《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堂入门课的效果与氛围较好,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一堂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但是,叶老师在授课细节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板书、时间的把控等等,都需多加改进。
英州初级中学政史地科组
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