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济南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爱民,在历城区幸福柳生活垃圾转运站会议室,结合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城市管理工作实际,进行专题授课。培训会首先进一步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背景以及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和挑战。分别从“气候变化挑战与双碳策略”“我国双碳目标任务”和“我市城管系统双碳工作的初步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授课。
双碳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工作作为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理的过程就是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行动。要坚决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一是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二是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不到15%上升至26%;三是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四是以平均3.0%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经济社会6.6%的增速。
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是破解能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四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推进“双碳”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发展任务艰巨,时向窗口偏紧;二是产业发展高耗、高排放、低能效问题并存;三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替代难度大(我国二产能耗占20%,碳排放80%以上;2021年我国GDP占全球18.5%,能耗占26%);四是非化石能源发展面临多重制约(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虽有潜力,但间歇性、波动性较强)新型能源发展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共识;五是碳达峰碳中和基础支撑比较薄弱(创新能力、技术水平、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六是碳达峰碳中和还存在一些误区(运动式“减碳”、“碳冲锋”,畏难情绪)。
推进双碳工作的目标
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包括“五项重点领域(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七项重点行业”(煤炭、油气、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十一项支撑保障方案”(科技、财政、统计、标准、人才、对外等);能源“双碳”政策;节约减碳“双碳”政策(2022年6月17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工业碳达峰政策;城乡建设“双碳”政策;交通“双碳”政策;其他领域(循环经济(固废循环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碳汇能力等)。
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活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绿色发展、“双碳”的关键。一是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7.5%;二是煤电要有一定质量的发展(对存量的要进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对于增量是为了促进能源消费的安全);三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项目;四是安全发展核电,推动核能综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五是节能是推进“双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产业升级,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绿色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讯,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优化存量,持续深化结构性改革,完善调控政策(下大力气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改造)。
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广新能源车,淘汰老旧车辆装备;二是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准确把握“双碳”工作的五个原则
一是全国统筹;二是节约优先(从源头上节约);三是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科技和制度);四是内外畅通;五是防范风险。
注重处理好“双碳”工作的四对关系
一是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减排不减生产力,减排不是不排);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国一盘棋,考虑区域产业特点);三是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四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提高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一是对存量建筑,实施城市更新、农村危房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二是新建建筑要优化用地、规划设计、减少通勤、绿色建筑;三是扎实推进供热精准计量;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材料优化、流程优化、燃料替代、创新提升、产品循环),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创建“无废城市”。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的关键支撑。由“资源为王”到“技术为王”,由“趋势照常”到“创新重塑”。一是开展技术攻关;二是深化基础前沿研究;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移除的重要手段。碳汇类技术:森林、耕地碳汇扮演重角色(碳汇(森林)8年后变成了碳源)
积极引导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双碳”成为国家博奕关键着力点和主要经济竞争高地。
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规则(碳边境调节机制;循环行动计划;清洁生产法案)
对我市城市系统双碳工作的初步思路和积极探索
一、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城市管理中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细分领域,都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而这其中生活垃圾分类对碳减排的贡献又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46个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垃圾分类成效逐渐显现。相继出台《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40余项。2022年,全市15个区县(功能区)日产生活垃圾1.2万吨(含商务部门管理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约占20%,可回收物约占25%,其他垃圾约占55%,有害垃圾产量少,年均60~80吨。前端坚持“撤桶并点”,中端创新开通专线收运。近年来共撤除零散投放点2.3万处,配置分类投放收集点1.7万余处,开通专线收运428条。
二、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具有双重碳减排效应,一是减少传统厌氧填埋产生的碳排放,二是替代化石燃料发电实现的碳排放。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先后建成长清启迪济能生活垃圾焚烧厂、莱芜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厂、章丘绿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商河中节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7950吨/日,每日可焚烧处理原生生活垃圾约9000余吨。2022年建成投用济南市厨余垃圾处理厂,一期规模600吨/日(二期达到1000吨/日),该项目建成后,成为国内领先、江北最大、山东省首座“全链条、长工艺”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围绕“双碳”目标,垃圾处理工作应以持续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为目标,继续加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三、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末端消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末端消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逐步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2000万吨(2020年为2168万吨,2021年为2171万吨,2022年为1956万吨)。制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工作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济南市建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2021-2035 年)》。全市临时消纳场7处(1处运行、6处暂停),直接利用项目3410处,库容量约3376万吨,资源化利用企业5家,处理能力为785万吨/年,已满足目前建筑垃圾产生量的消纳能力。
四、实施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城市照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要培育绿色照明“四型产业”。要构建绿色照明转型发展体系,逐步构建绿色照明智慧体系,积极做好城市照明提升工作。城市照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是实施节能降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绿色照明,实现科技节能减碳。市城管局先后开展经十路等主要道路绿色照明示范升级,是全国省会城市单次线路做长路灯节能升级综合试点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大规模试点规模以上CAT.1绿色照明节能运行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功能照明光源实现大范围升级改造,主城区基本实现低压钠灯和LED灯全覆盖。济南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绿色照明基础,未来我们要以推动形成绿色照明和环境友好的城市照明方式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绿色照明管理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照明”,全力打造城市照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济南样板”。
五、加大环卫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推动环卫作业车辆低碳转型。市城管局将采取政府租赁车辆、引入社会资本、政策支持等方式,持续加大对环卫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力度。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其排放的温室气体更少,具有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可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市城管局主要负责主城区高架路、立交桥、隧道快速路机械化保洁清扫以及市内五区化粪池清疏任务,3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年初统计环卫作业车辆265辆,其中新能源车59辆,占比较低。为推动环卫作业车辆低碳转型,市城管局采取“政府租赁车辆”的方式,为市城肥清运管理一处、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市机械化清扫大队租赁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2023年共租赁84辆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49.14%,为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各区(县)城管系统相关负责同志,市城管局生活废弃物管理处、建筑垃圾监管处,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渣土处置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