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八年级的一堂课

刘添
创建于2023-09-24
阅读 236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大家好,我是刘馨羽的爸爸。

上上周你们上了一堂关于内驱力的课,课后呢,还做了作业。然后,我就接到了邵老师的电话,说要我来给你们上今天的这堂课。

起初,我是很犹豫的,甚至一度想找个理由推脱了。

一来我不是老师。虽然给很多人上过课,但那些都是大人。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判断力,我哪怕说错了,他们能够自己去分辨和筛选。但是,你们不一样,你们还小,又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很怕说错了什么,给你们带去不好的影响。

二来,会给刘馨羽带来不安和压力。一个长得不太好看的中年大叔,跑到教室里来胡说一通,我自己说完拍拍屁股走人了,她可能直接原地社死了。

再则,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可是我自己人到中年,四十多了还是有很多疑惑,以至于不知道该怎么跟你们解释。我有的时候会这样安慰自己。孔子那会儿,人的平均寿命很短,男的十四五岁就结婚了,活到四十已经经历了各种曲折坎坷、悲欢离合,大概率都已经在教孙子:“爸爸的爸爸叫什么”了。而现在呢,按可预期的人均寿命而言,理论上讲我一半都还没活到......

直到看到你们的作业后,我不犹豫了,因为你们做的实在不咋滴。确实有必要来跟你们聊一聊。

所以,今天是聊天,不是上课,你们大可放松一些。但聊天归聊天,规矩还是有的。

一、以我说为主。我毕竟是带着任务来的,不能像伍佰开演唱会一样,只起个头,然后随你们自由发挥。

二、既然我不是老师,那么肯定会跟老师讲的不太一样。有些话可能是老师想讲,但是不方便公开讲的,因为讲了可能会被投诉。有些可能是老师不想讲,怕你们还小,理解不了,但我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还是会很你们讲的,能听得懂最好,听不懂就先记着,以后琢磨琢磨也就明白了。

三、如果你不想聊这个话题,也不想听别人怎么说,或者你觉得自己已经想明白想透彻了,那么就趴着睡觉。

四、允许插嘴。从我跟刘馨羽多年来的交流经验来看,对于你们而言,有的时候,心里的话就跟肚子里的屁一样,当时憋住了,过一会儿就不知道去哪里了。所以,我说的过程中,你们有任何想法,任何疑惑,都可以随时打断我。可以直接站起来,不用举手。

五、我会随机问一些问题。答对的,会有奖励。当然,插嘴插得很有水平的,也有奖励。奖励是KFC的鸡块一份,即得即食。


好了,我们现在正式开始!

你们的作业,我说做的不咋滴,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对于内驱力的概念理解有偏差

第二,逻辑混乱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内驱力的概念。

    (问:你们有谁还记得,自己写的内驱力的定义是什么吗?)

内驱力的解释有很多种,我自己比较认可的一种解释是。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这个解释是不是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字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看不懂了?这个是心理学上的定义,比较晦涩。

那么我们来换一个说法。有一句你们听说过吗?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王阳明(1472年-1529年)

这句话,是王阳明说的。他在龙场悟道,最终得出这么一句话,然后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问: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能解释一下吗?)

 所以,内驱力是什么? 是,是,是人欲,是天理。现在,能大致明白了么?

借用一下你们学的物理当中的物体受力分析图来进一步看看。

  •     图中的方块物体代表你。
  •     G原本是重力,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力。我们把它用来指代“自然之力”,人存于天地间,一定会受到自然规律影响,且不随人的意志而转变。
  •     N原本是向上的支持力,是一个对抗重力的力。我们把它用来指代“本能”,也就是维系生命存活繁衍必须的一种力。这个力是可变的。
  •     f原本是摩擦力,随摩擦系数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我们把它用来指代“社会之力”,也就是你所处的环境、社会、时代等等。这个力是有大小甚至方向的变化的,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你的家人长辈、老师同学都是对你有助益的;目前的时代和社会也是在积极向前发展的。
  •     F是拉力,从自身发出的,在这里我们用来指代你自己喜欢的想去做的主动的力。
  •     F1是其它的力,在这里我们指代外界施加的强迫的干预的被动的力。


所以,内驱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本能的主动的被动的

本能的,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吃、喝、拉、撒、睡、趋利避害、求生保命等等维持你做为一个生命体而必要的存在。

主动的,你的各种欲望、想法、兴趣等等,一种自觉自发的驱使力。

被动的,这种力量对你而言是被迫的,往往是受力于“本能的”来产生,需要通过你进行转化,并最终达到效果。也正是因为经过了你转化,所以初始的力不一定等效于最终的作用力。

下面我们根据作业的情况来小结一下:

1、内驱力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大小区别,但没有好坏之分。就好比物理当中,只有对力的大小的定义和单位,不会说有好坏的区分。

    (问:我啥也不想干,就想躺平,这算一种内驱力吗?)

当然算啊。图中的那个物体想保持静止状态也是需要力的平衡的,外界环境和受力条件在变化,你要保持当前的状态,事实上就必须要做一点什么。你只能决定F的大小,但你挡得住F1和N带来的压力么?不好好读书会挨揍,你怕不怕?考试没考好,不给饭吃,你饿不饿?

竹林七贤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学过了吧?

(问:谁来说说是哪七个人?)

他们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不愿意为曹魏做事,就跑去山阳县的竹林里躲了起来,追求清静无为,生活上不拘礼法,每天聚众在喝酒,纵歌,聊天。这很“躺平”很惬意吧?

但事实上,他们的“躺平”没能坚持多久,嵇康被司马昭杀了,阮籍和向秀出来做官了,王戎官至高位,山涛甚至做到了宰相。剩下的刘伶把自己往死里喝,所谓一醉三年,好不容易醒来了就裸奔;阮咸直接学猪,留下了“与豕同饮”的笑柄;他俩靠着极端行为才躲过了。

你觉得“躺平”会是件容易的事情么?

    2、无论是喜欢的,还是转化的,最终,内驱力产生的行为会导致一些结果的发生。而这些结果,会接受世俗的评判,会有所谓的好坏之分。但如果你不在意不接受世俗的评价,那就真的无所谓好坏了。

有个同学在作业中提到了《国王的演讲》这个电影,你们应该是都看过了这个电影,还用英语写了影评。

(问: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国王为什么要治疗口痴?有人能告诉我么?)

《国王的演讲》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没有太多的实际权力,但国王依然是英联邦国家的精神领袖。要作为精神领袖存在的话,他必须具备一些精英的特质,至少得是一个政治家。而在西方的政治和选举体系里,政治家必须能说会道、口若悬河甚至天花乱坠。国王的能力和形象直接影响了国家对于民众的号召力,直接影响了对遍布全球的英联邦国家的号召力。这事情在和平年代不算啥,但在战争时期却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是生死存亡的事。

国王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去治疗口吃,而最终的结果是得到了他的臣民们的认可和赞许,是让你看电影看得心潮澎湃,不由的对他崇敬、被他折服。

当然,在现实中,乔治六世并没有改掉口吃,所以他在历史上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人们能够记住的,依然是像伊丽莎白女王这样的。

最近还有个国漫比较火,也刚刚出了真人版的电视剧,叫《一人之下》。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问:里面反派的组织叫“全性”, 谁能告诉我这个“全性”是什么意思?)

《异人之下》

“全性”的完整说法是“全性保真”,出自西汉《淮南子·览冥训》: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一本以道家思想为主的论文集,所以思想的源头,我们还要往前追溯。

于是,我们就找到了一个人,叫杨朱,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全性保真”的思想是他最早提出来的。这个人大概率你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课本里更不会去提及,但这个人在百家争鸣的年代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孟子》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意思是,天下人在说的在讨论的,不是杨朱的就是墨子的。你想啊,连儒家的二把手都对杨朱这个竞争对手羡慕嫉妒恨,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但杨朱的思想太过超前了,他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来源。

    (问:谁能翻译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杨朱(约公元前395—约公元前335)

这句话的意思是,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他不肯给;用普天之下的东西来奉养他一个人,他也不愿意。如果,每个人都不损失一毫,每个人又都不有利于天下,那么天下就治理好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头再去查查资料,琢磨琢磨。总之就是他提出了一种远超那个时代的理论,并且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潮流。

杨朱的思想再往上追溯,就是道家的鼻祖老子了。《老子》第十三章中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个就不展开说了,你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杨朱抽取了老子的一部分思想主张,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流派。

我们再回到“全性”。所谓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之。意思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天性,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就应该保全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你看,这个说法甚至跟我们前面说到的王阳明的思想有点相似。但实在是太超前了,太追求自我了,太具有迷惑性了,往往一念之差便是佛魔之别,以至于到今天反派角色稍加演变就拿来开宗立派了。

    3、很多同学在作业中提到了“三分钟热度”这个词,认为内驱力既容易激发也容易失去。

我想告诉你们,容易激发的是好奇,容易失去的是冲动,都不是内驱力。如果你觉得内驱力很容易得到,也很容易失去,那你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它,更何谈又失去了它。

你从小上过各种兴趣班,但能坚持到现在且还打心里喜欢的几乎没有,因为那是你的爸爸妈妈喜欢的。你今天好好听课认真作业,是因为老师在盯着你;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是因为怕你老爸揍你。

你所谓的在学习上的“三分钟热度”,说到底是外界对你的监管和压迫只持续了“三分钟”。

我初二的时候,有个来自农村的同学,突然间开始发奋学习并名列前茅了,老师让他上台分享经验体会,他胀红了脸,憋了很久,说出了一句话:“我二哥也考上大学了。”当我们以为这是一个以哥哥们为榜样的励志故事的时候,他却告诉我们,他要是考不上本地最好的高中,他爸连中专都不会给他上,直接就回家种地去了。“我怕种地,种地实在是太苦了”,他把这句话烙在了自己心里,也震撼了我。

你可以把榜样的力量看作是一种“被动力”,它经由你的内心转化以后变成了“主动力”。但“被动力”的转化效果远不如“本能力”,趋利避害这种本能往往能带来最巨大最持久的力。本能力、主动力、被动力,其实是有能级区别的,如果你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变作一种本能,那才是永远持有,不会消失了。

以上便是我在作业当中发现的一些理解偏差的问题。现在来说说逻辑混乱的问题,主要是因果的混乱。

这一点上,男生的情况还好,但百分九十的女生都或多或少出现了这个问题。我想要么是因为女生普遍更加感性一些;要么是因为这次的作业女生们在提交之前进行了“过度交流”。

    第一,内驱力不会缩小距离,不能简化过程,也不能决定结果。甚至有的时候,力越大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大。

在作业中,很多同学都说,有了内驱力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或者题目变得容易了;有了内驱力,离自己的目标就近了,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了。甚至有位女同学说,鸟儿能够飞翔是因为对天空的向往,这种向往的“内驱力”最终让鸟儿翱翔于蓝天。

    (问:你们觉得她这个说法有没有问题?)

我当时看到她的这段话的时候是“虎躯一震”的。初二的年纪,即使没有树立起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学过进化论,也应该能够区分现实和童话了吧。

    第二、自律本身不会产生内驱力,但内驱力会引导和加强自律,进而变成习惯和本能。

自律是一种行为,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受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匀速或规律的运动。所以,是力产生物体运动,而不是物体运动产生了力,是内驱力导致了自律,而不是自律产生了内驱力。

    第三、不是有了目标,才有内驱力。“目标”和“内驱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物体的受力情况和最终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而“内驱力”的来源种类是多样的,有可能你起初被迫无奈去做的事情,最终变成了你为之努力一生的目标。

这里我们要提到一句话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问:有人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么?)

对了,这句话还是王阳明说的,意思是,真正知道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明白;真正明白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透彻;真正透彻的事,做到了才算是真智慧。 这就是“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在行中知。

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啥要读书,读书又那么令人痛苦,甚至绝望。但请你明白一点,得到了的东西才有权力说放弃,达成了的事情才有资格说是不是你想要的。请你好好记住“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然后别再去多想为啥要读书了。因为听老师听爸妈的话,先去把书读了,读好了,你或许就慢慢明白为啥要读书了。

最后,我想说。

你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有很多选择,甚至有一些是我小时候想都没有想到过的。我小时候一说长大了想做什么,无外乎是科学家、医生、老师、警察。而你们现在却可以选,插画师、脱口秀演员、游戏制作人,甚至于网红。在可预见的将来,你们还会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选择和人生目标。但是请先把眼下该读的书读好。我知道在座各位同学的爸爸妈妈们大都不是杭州人,他们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并最后在杭州这个正在举办亚运会的准一线城市安家落户。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你们的境遇,甚至花费高昂的学费让你们在这里读书。

人生如戏,爸爸妈妈已经为你买好了一张前排的票,但精彩与否还得看你自己。

阅读 236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