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石门小学位于辽城乡石门村,坐落在美丽的清漳河畔,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脚下,毗邻涉左公路,交通便利。学校占地面积1800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2019年,学校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388人,其中住校生188人。教职工35人,专任教师2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在县教体局“三全管理”、“三五”教育实践活动、大语文战略的指导和引领下,学校依托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地域历史特点和办学实际,以“打好人生红色之底,培育担当创新之才”为办学宗旨,“志如磐石,学贵有门”为校训,树立“匠心独运,让社会放心”的校风,“忠心乐教,让学生舒心”的教风,“用心苦学,让师长开心”的学风,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学习,让每个教师都积极发展。
在县教体局“三全管理”、“三五”教育实践活动、大语文战略的指导和引领下,学校依托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地域历史特点和办学实际,以“打好人生红色之底,培育担当创新之才”为办学宗旨,“志如磐石,学贵有门”为校训,树立“匠心独运,让社会放心”的校风,“忠心乐教,让学生舒心”的教风,“用心苦学,让师长开心”的学风,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学习,让每个教师都积极发展。
一、精神文化——溯红色之源
三种精神: 自立自强 勤奋好学
足智多谋 英勇顽强
修身立德 敬业奉献
办学理念:打好人生红色之底 培育担当创新之才
校 训:志如磐石 学贵有门
校训释义:旨在通过传承红色精神,开展特色活动及课程,促进全体教师铸就红色不忘教育初心,砥砺奋进牢记育人使命,积极锻炼如磐石一般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为决胜教育中国梦奋斗终生;促进全体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刻苦拼搏筑梦启航,努力磨炼如磐石一般矢志不渝的钢铁意志,为成长中华好英才胜利前行。
校 风:匠心独运 让社会放心
教 风:忠心乐教 让学生舒心学 风:用心苦学 让师长开心
校 徽
校徽释义:
校徽是代表学校的徽章,为学校象征之一,更是学校办学宗旨的象征。我校校徽图案分红蓝两部分区域,由艺术化的“石门”两字组成,中间红色部分既是艺术化的“石”字,又极似一颗拳拳之心、红色之心、向党之心;上方红色圆点与环绕外围的蓝色轨迹共同组成艺术化的“门”字,中间红色部分和左边蓝色部分同时组成辽城乡的“辽”字,红色圆点寓意朝阳初升,蓝色轨迹寓意征途浩荡,整体看上去,流线型设计,运动感十足,恰似风驰电掣中的运动健儿,象征着石门小学教育前景光明,事业蒸蒸日上。通过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校徽释义教育宣传和撰写心得、“唱响明天”征文等活动,使广大师生对校徽的认同感倍增,对未来的信心度倍增,从而使校徽文化转化为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内在动力,指引他们披荆斩棘、一路高歌。
二、管理文化——启红色之“门”
依据教体局提出的“三全”管理模式,我们学校结合教学点分散的特点,创新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思路,使教学点多,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推动了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涉县教育供给侧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区域层面
课程三统一:时间统一
课程统一
课时统一
音体美教学:实行教师跑教制
教研五个一:一次区片教研
一次常规检查
一次听评课
一次送教下校
一对一帮扶
学校层面
三弘扬:左权三种精神
三参与:教师、学生、家长
五个一:上好一门国家课程
开发一门校本课程
从事一项校务工作
承担一项社团活动
研究一项校本课题
教师层面
一 册:《红心班务手册》
三 创:创优秀管理
创优秀课堂
创优秀教师
学生层面
一 评:《石门小学“红心”评价手册》
一 档:《学生成长档案》
一 评:《石门小学“红心”评价手册》
一 档:《学生成长档案》
三、教学文化——铸红色之基
“三双”教研:
创新活动:树立“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活动都育人”的目标理念,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演讲小能手”“经典我阅读”“汉字比传承”“诗词来过级”“习作谁最强”“综合实践园”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特色课程: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及校本教育素材,编写了红色校本教材和辅助红色读物《怒吼吧,黄河—将军魂》《走进传统古村落—岩上村》《家乡的骄傲—雄伟壮观的石门铁路大桥》《普通话与涉县方言》《家乡戏曲探秘》等极富家乡人文地理色彩的校本教材。
红心社团:
四、行为文化——铺红色之路
一日常规:
行为准则:
五、环境文化——打红色之底
依据“打好人生红色之底,培育担当创新之才”的办学理念和“志如磐石,学贵有门”的校训,结合学校特点和实际,制定了涉县石门小学校园文化设计理念和文化创意。
一、以学生为主题,以育人为目的,以左权精神、校名文化为特色,以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为主题,做到立意准确、内容正确、形式创新、格调高雅。
二、4方面内容,8大文化,在校园、楼道、教室、宿舍等处用不同形式加以表现,做到文化全覆盖,处处都育人。
1.特色文化:
(1)左权精神
(2)校名文化
2.传统文化:(1)国学(2)女娲(3)石刻
3.家乡文化:(1)一二九师精神(2)山水文化(3)特产文化
4.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