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潜心,研以致远——鄠邑区光明小学数学教研之读书分享(第1期)

用户4398234
创建于2023-09-23
阅读 19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莫过于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奔跑在理想的路上。

回头,

有一路的故事;

低头,

有坚定的步伐;

抬头,

有清晰的远方。



且行且思且阅读

分享人:鄠邑区光明小学   李华

  学生计算能力薄弱是数学组教研活动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枷锁。我们一直在破解,却始终在路上。问题出在哪儿?自我反思,教学水平有限是主因,因此加强个人学习是首选。

        数字化时代,好资源层出不穷,动动手指唾手可得。曾多次听过优秀教师执教的课例,课堂上学生爱学、善学、会学的那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让人折服,感叹名师教学设计的巧妙。而回到自己的课堂,即使按照同样的教案上课,却上不出同样的效果,怎么就学不来呢?是这些优秀教师有绝招?还是他们的课堂有秘密?特级教师吴正宪主编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单元教学丛书》为我指点迷津,吴老师认为,优秀教师的课只不过是尊重了规律而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数学的发展规律”,这就是优秀教师最大的“绝招”,也是教学里最重要的“秘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让我们静下心,从尊重教育规律常识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一、坚守儿童立场,是好课堂的灵魂

  多年前,吴正宪老师曾提出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主张,这里的“有营养”是指数学教学要有知识含量、思维含量、素养含量,“好吃”意为要适切儿童的学习路径、方法。如何能让有意义的数学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数学变得更富有意义?吴老师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开展科学的学习活动,培育爱学、善学、会学,拥有学习力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方法和特点,老师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使教学合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求,给予适切的引导和启发,因材施教方为智慧。

二、整体把握结构化,是好课堂的根基

  小学数学虽知识简单,但系统庞大,涉及几百个知识点。教师若只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教,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去学,这些零散、碎片化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无结构、无系统、无逻辑,则会导致他们在陌生的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不能很快建立关联,不能准确地提取知识和进行应用,不能实现迁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每门学科都有它的基本结构,掌握结构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而数学是有联系的,数学是有结构的,数学是有系统的。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吴正宪老师告诉我们,常态教学中,要努力建好小学数学的“承重墙”,打通知识之间的“隔断墙”。

        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借助已有知识基础来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才能为后面形成知识结构奠定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思考:你打算让学生学习什么内容?你能想到与这个内容有关的哪些内容?为什么说这个内容是重要的?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是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帮助学生学会这个内容的支持是什么?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迁移,获得发展。

   我身边的优秀教师,都是善于学习的模范。因为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指导学习,如果自己不善于学习,缺少学习的热情,就很难培养出善于学习、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学生。推荐大家多阅读教学专著,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生活可以平淡,

职业可以平凡,

工作可以忙碌,

但人生的追求却要常新。

每天学习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

每天历练一点点,就是被接纳的开始;

每天反思一点点,就是领先的开始;

每天创新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

且读且思,

且思且行,

让我们做一名

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教师!


编辑:李    华

校对:赵春娥

审核:吕卫侠

阅读 19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