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三夏尽,
时序已新秋,
赴一场秋日之约,
撷一份学习热情。
与智者同行、与善者为伴、与高人为伍。
专家引领 ∣ 教学相长,研教并行
2023年9月14日沙依巴克区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马俊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了乌鲁木齐市化学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由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化学教研员耿艳艳老师主持,耿艳艳老师做了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解读的讲座,提出初中化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介绍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理念,并对这些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聆听专家讲座,开启思想交流。在这浓郁的教研氛围下,工作室成员们深感“教必研,行必远”。
学习分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3年9月19日星期二沙区中学化学工作室主持人、沙区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马俊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线上学习。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四中如藓古丽老师从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应用新课标、个人学习感悟三个方面分享了学习心得。随后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九中张帆老师对《教育:创造无限可能》这本书,进行了读书分享。她谈到:“教师是创造教育无限可能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成就生命。”
成果展示∣ 砥志研思, 臻于至善
2023年9月21日星期四(15:30-19:30)全体工作室成员相聚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开展九年级“第二单元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研讨交流、厚积学科涵养。
第一环节课例展示廉洁老师现场课的课题是《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学习主体的大概念导引课。这一节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开展,分别是情景导入、实验探究、据理建模。情境引入:以鱼塘增氧剂引入新课,为同学们直接引入新知识,以问题“你能否用实验证明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验探究:重心落在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让学生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能力。据理建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获取证据进行推理建模,让学生体验模型建构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成果展示∣共研共商,精进不休
张帆老师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探究空气的成分”教学为例的教学设计展示。张老师设计了3个教学环节—“问题探讨,温故知新”(化合物与纯净物念)、“史海探寻,建构原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设计实验,强化建构”(感悟混合物中某物质成分测定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单纯的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转变为通过学生自主的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体会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形成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王静老师进行了基于模型认识的单元整体教学—以《氧气》为例。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建构模型、运用模型、据模探究和完善模型等。通过问题线的驱动,活动线为主线,串联整节课,构建了关于物质研究的模型,同时强化了分类观的化学观念,形成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的科学思维。在本案例中,首先初步建构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用观察归纳法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用实验探究法推导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渗透实验探究思维和创新精神,最后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从而完善物质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即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等方面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互评交流∣高屋建瓴,思想碰撞
第二环节反思·评价。工作室老师聆听了第二课题组老师的大单元分享后,进行了评课交流,马俊老师要求每位工作室成员写出每位上课老师的两条优点、一点不足和改进建议。工作室成员积极发言、交流、碰撞出思考的火花。老师们尝试将本节课的所听所想所感,整理出自己教学设想,以板书形式呈现在了黑板上,形成结构化板书,思维导图等。
理论学习∣形成于思,更上层楼
第三环节理论学习,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时领老师进行微讲座《简报制作学习》,随后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张云老师做了《费曼学习法介绍》理论学习分享。费曼学习法是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提出的。费曼学习法通过“以教促学”的方式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并且快速吸收信息。其核心就是“通过用简短的语言,向别人清楚地解说一件事,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这件事。”费曼学习法”是享誉世界的高效学习法,其作用机理也适用于教学。其核心机理是:输出式学习+变换表征形式。“输出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通过“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来提升学习者的思维水平。“变换表征形式”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相联接,运用简化、类比等手段,多角度地描述知识,以此来增强学习者的尝试理解。“变换表征形式”是一种“创作式输出”的手段,其它手段还有“知识关联”、“知识应用与个人联系”等。
升华总结∣助力成长,素养提升
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马俊老师进行了探究型设计助力素养提升的总结。
中学化学实验素养的内涵包括实验知识和技能、实验思维和方法、实验情意和品行三个方面。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的实验探究课题,是在第一单元探究“蜡烛的燃烧”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后学生接触的第3个探究性实验。在前两个实验探究中,主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初步体会科学探究需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评价反思”的一般过程,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属于定性研究。知识技能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属于显性内容,即只要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就能使学生较快掌握。在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中二氧化锰作用之后,第五单元开篇就是有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的探究,也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对实验装置、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等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属于定量探究实验;通过波义耳和拉瓦锡实验装置的差异对比,体会拉瓦锡在实验探究中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对学生实验情意和品质范畴的培养。实验思维和方法、实验情意和品行属于隐性内容,这在课程标准中虽有一定说明,但在教材的实验设计中属于持续渗透的要素,是要在实验教学中隐性发展的实验素养。因此,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中二氧化锰作用的实验探究中,除了实践上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外,如果能在实验的分析评价、定量研究上做一个过渡,在实验思维和方法上有一个衔接,将更有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稳步形成。
工作室成员能始终拥有饱满的热情、高昂的热情,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激流勇进,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争做教研教改的领跑人,推动学校及全区的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中学化学名师工作室
审核:马俊
编辑:杨丽 陈诒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