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金哇拧,乡音情意浓——诸葛老师带金外208班亲近“金华话”

厉旭兰
创建于2023-09-22
阅读 27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句诗千古流传,一曲乡音,是解不开的乡愁。南腔北调,东言西语,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14亿中国人至少会说两百多种语言,数以千计的方言。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听觉里最美的风景莫过于那熟悉的或新鲜的方言,这也是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诗人贺知章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两鬓斑白了才回家。可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过多少岁月,苍老的是容颜,不改的是乡音。这份乡音,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乡音,就是本地的方言。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咱们金华也有自己的特色语言。今天,金华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诸葛老师,走进了金华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带领208班同学一起学习“金华方言”。

  金华方言是一种标识。

诸葛老师问大家初次见面会怎么打招呼,现场的小朋友回答“你好”;老师又问你们会用英文向别人问好吗?小朋友们都说“会!”但当诸葛老师问大家会用金华话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小朋友们左看看,右看看,回答的人显然少多了。诸葛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会说标准的普通话,能学遥远的外国话,但是也不能忘了我们的家乡话,不要忘记[阿似金哇拧]”。方言是四方之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俗话说“渐喜乡音似”,方言也是异地他乡寻找朋友的有效办法;方言是生命里抹不掉的隐形符号,这符号有着刻骨铭心的家乡味道,令人有归属感。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抹乡音萦绕在人们心头。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拉近距离的良方,“学会说话,说好听的话;会说家乡话、会说外国话;心中有祖国,放眼全世界”,这就是我们开展“语言与胸怀”成长主题活动的初衷。接下来金外208班的同学们将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围绕“八婺语言”“九州语言”“世界语言”层次递进,开展一系列成长主题活动,在品味语言中宽广自己的胸怀。

             金华方言是活化石。

诸葛老师带孩子们学说了几句金华人的“日常用语”后,又来了一番“方言大竞猜”,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金华话的独特魅力。比如“哒事格啦”同一句话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境可以有十几种不同意思;青蛙在金华叫“田鸡”,因为它像鸡一样会捉害虫……金华方言传承着金华传统文化的某些密码,缺失了它们,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金华方言传递的是温情。

诸葛老师说金华话是最有温度的。一句“掰洒”说的是“挨打”,但是父母哪怕在盛怒之下,也避开头、避开脸、避开前面的很多要害部位,只是按着背用“柴”打两下屁股而已;一句“宽慢”说的是“再见”,实际是一番叮咛——路很宽,你慢慢走;时间很宽,你慢慢走;人情很宽,你慢慢走……

00:13

  短短的一堂课,孩子们不足以学会全部的金华话,但是已经领略了金华方言的魅力。相信每个孩子都会记得“阿似金哇拧”,也希望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中的我们,都可以慢下来去品味乡音,品味人生,找回生活在家乡那个满口朴素方言,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自己,方言和文化的传承也就在其中了。

阅读 27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