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于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对游戏的价值进行无限展开和剖解,但回到最朴素的游戏本体的原点,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还在于其成就儿童幸福的潜质。
儿童游戏的福祉,一方面会嵌入儿童学习与发展之中,宏观而纵向地弥漫儿童终身;另一方面会以微观的形态发生于游戏的实际过程之中。这种微观的幸福,是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具身获得的,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快乐和实实在在的经验,它们超越物质、超越功利,直抵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守候。
一
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存在”的幸福感
儿童坚信着自己的存在,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意愿和认知体系主动感知着万千世界。儿童的存在绝不仅仅是身体性的“在场”,更在于儿童独立而又独特的精神世界。并且,儿童的存在本身就是游戏性的。游戏中的儿童本就竭尽力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他们的存在焕发着对存在之幸福的满满憧憬。
但不得不承认,在真实世界中,当儿童的意愿被困于发言权的不平等时,当儿童不得不妥协或隐藏情绪时,儿童的“存在”将被自我质疑——“我在哪里”“我能怎样”“我怎么又不对”。
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存在”的幸福感,就要真正尊重和敬畏游戏中的儿童,衷心地感怀这些把游戏视为天职的儿童是多么的独特,这些把游戏视为生活模式的儿童是充满渴望的。
一方面,要努力去探测游戏者之于自身存在的内在认同,去评价游戏者的实际体验是否符合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去评价游戏的过程是否契合儿童独特的心理节奏,这种对自我存在的认同,方能使游戏者的心灵获得松弛、获得解放、获得自由;
另一方面,要更加珍视存在者关于自身存在感的外部表达,思考其表达是否发自于其对自身存在的认可、探索和超越,是否因背负了不当的思想枷锁和行为桎梏而隐藏了真实的想法。
在游戏中获得存在感的儿童,方能“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感受做主人的喜悦”,他们不再自我怀疑,不再感到紧张,更能体验幸福。
二
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实现”的幸福感
实现自我是个体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高级需要的满足,随即带来“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游戏,便是儿童在其童年世界中、在其真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主要通道。
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实现”的幸福感,需要创设让儿童全情投入的情境。只有真正被儿童接纳的情境,才能成为游戏的情境,他们会由衷地为此付诸精力、投入时间、发挥智慧。我们要对儿童机械、敷衍行事的行为时刻警惕,敏锐地感知游戏情境是否脱离了儿童的真正需求。
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实现”的幸福感,需要保证儿童创意表达的机会。游戏要为儿童的自我实现留出适当的空间,这并不是否定游戏规则的存在,而是要警惕规则的意义疏离和过密绑架。游戏的潜在价值本就不是在按部就班的历程中实现的,而是儿童在不断地体验、探索、表达中以建构的方式完成的。
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实现”的幸福感,还需要创设尽可能充分的条件。儿童游戏的条件是否充分,不能被个别儿童的优秀作品所蒙蔽,它需要我们回到游戏的过程之中去看见儿童游戏中的情感,将儿童对遗憾的沮丧、对渴望的迫切刻在我们的心里,进而为儿童游戏创设尽可能充分的条件。
尽管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一种本能愿望,但未必时刻进行,我们要为此努力并时刻自检,要透过儿童游戏的外部行为表现看到儿童的潜在状态,去努力成就儿童对自身能量的积极感知和对自我超越的孜孜努力。
三
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收获”的幸福感
游戏中的儿童,首先渴望情感性的收获。快乐和充实是游戏者热衷游戏的首要动因。儿童快乐充实的体验会表于形,神情、姿态都会直白地展现,不怕成人“看不见”。但儿童对情感性收获的需求依旧没有得到满足——一些教师对儿童的“不快乐”“不充实”的行为表现“视而不见”。在游戏课程改革的征途中,我们不能仅仅自我陶醉在儿童快乐游戏的片段中,更需要看到那些失落的真实,看到幽僻的角落,看到最真、最全的游戏画卷。
游戏中的儿童,必然渴望突破性的收获。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调动全部的能量投入在游戏所构建的生活之中,一个暂且解决不了的困惑(如不整齐的砖块到底会不会牢固),一个一直要挑战的任务(如制作一个大型的拱门),一个还在策划中的愿景(如一场别开生面的枕头大战)……可以说,游戏的过程就是儿童沉浸其中充分感受挑战乐趣的过程。教师只有尽力看见儿童努力和成功的关系,才能读懂追寻突破的儿童是多么值得敬畏。
游戏中的儿童,必然渴望成就性的收获。探究性游戏中的儿童,会在探索出结果的体验中收获成就;表现性游戏中的儿童,会在恣意的过程和内外部认同中收获成就;运动性游戏中的儿童,会在自我挑战和超越中收获成就;欣赏性游戏中的儿童,会在经验共鸣与审美感动中收获成就。儿童渴望这些成就感的获得,正是游戏所虚构的世界的魅力所在。儿童渴望游戏中成就感的同时,亦渴望教师懂他们浅浅的得意。
在游戏中获得收获感的儿童,一定会更亲近游戏,尽管他们本不是为了成就而游戏,但确实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四
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相遇”的幸福感
和有共同志趣的人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于儿童而言,亦是如此。游戏中,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人所构建出的“情感场”,潜在而又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的“相遇”是幸福的。儿童与同伴共同游戏,这种“相遇”绝不仅仅是身体与身体的同时在场,也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陪伴。在“相遇”的过程中,他们幸福而又受益,在初始的集体生活阶段,开始感受相互体察、体让的必要以及益处,这种情感体验让儿童享受到了友爱的美好。
为此,教师要在游戏中看见儿童在共同游戏过程中的人际性活动,在游戏后去强化儿童在人际性活动中所收获的积极情感、暂且缺失的交往经验,让儿童通过幼儿园美好的游戏,切身体验到和他人共处的乐趣和学问,从而涵养集体性情感与集体性智慧。
儿童在游戏中与教师的“相遇”也是幸福的。这种“相遇”来源于儿童对自己是否被教师认可、被教师尊重、被教师支持、被教师肯定的感知,它们通过教师所营造的游戏环境而浮现。正如有些游戏,能让儿童从“哇”声中开启,有些游戏,能让儿童在“哎”声中就已然暗淡,这正是体现着儿童对与教师是否“相遇”的微妙感知。
不得不承认,在师幼“相遇”这件事上,儿童比成人更加渴望,但不得不反思,在师幼“相遇”这件事上,教师必须更加积极地向儿童的世界迈进。
当理解了儿童对微观幸福的需求,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游戏案例中,仅仅分析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经验,是不人文的;仅仅看见儿童在游戏中的外部行为,是不透彻的;仅仅看见儿童在游戏中的积极情感,是片面的。
总之,真正高质量的游戏,绝不仅是符合教育者教育期待的游戏案例,还是能够使儿童在获得学习与发展经验的同时沁入心脉的难忘的幸福童年回忆!
data-type="gif" data-w="256"/>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幼儿挫折情境中教师的情感支持素养研究”(编号:EHA220537)的阶段性成果。
文 | 林媛媛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来源 | 《福建教育》2023年第8期,原标题为《成就儿童游戏中的微观幸福》
微信编辑 | 陈黛臻
点击关注!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