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加深质量意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进一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练教学技能、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为了让交流轮岗的教师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中,融入学校的校本教研之中,我校依教研行事历的安排于9月21日早上组织了一堂语文教研公开课活动。
本次教研公开课活动是张熙老师执教的四学年语文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执教老师张熙结合自己的课件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演练。首先通过复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展开学习,接着借助资料,探寻周恩来的立志原因,分析课文,再通过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比时代背景的不同,交流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最后总结全文,以引导学生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完成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并展示而结束。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正式的教研环节,针对本次张熙老师的教学活动,语文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评议,一年级张英老师首先指出:应避免问答式课件,让学生充分读文本,以读促悟。亮点是搭建时代背景桥梁,让学生理解体会“中华不振”。六年级彭丽君老师精彩点评:整个课堂的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贯穿全过程,把爱国主义植入孩子的心里。其他几位老师共同指出:过渡衔接时,设计问题要精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深挖背景资料,如当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割地,赔偿白银……),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怎样让课堂更有成效?怎么让学生更喜欢学习?或许我们不能立刻就完美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深信:心中有课标,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为教师们搭建了交流、成长的平台,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实践的脚步。只要我们朝夕不倦地去学习,去提高。我们定能引导出更多的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贡献更多、更大、更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