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缘起
户外活动时,在沙池里游戏的依依跑过来,对我说“徐老师,你快看,我挖出了一块宝石,里面可能有像水晶一样的宝贝。”可是这块石头太危险了,不能带回活动室,于是依依找了一个地方把“宝石”埋了回去,并拿了一片红色的单元桶做标记,放在埋好的沙子上,方便明天再找。可是第二天再来沙池的时候,单元桶没有了,干净的沙池里,依依再也找不到她的“宝石”…… 于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孩子们围绕“沙池寻宝”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宝石”为什么找不到了“埋到沙子里的宝石为什么找不着了?”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安安:“肯定是你没有做标记,我都说了要做一个标记的。”依依:“我做标记了,我放了一片树叶在上面。”淇淇:“可能是小班的弟弟妹妹挖走了,我们玩完了她们也会来沙池玩。”凡凡:“我觉得是树叶被风吹走了,所以找不到准确的位置了。”熙熙:“有可能是门卫爷爷打扫卫生的时候把树叶扫走了,也有可能是爷爷洒水的时候把树叶埋进了沙子里,叶子不见了所以宝石的位置也找不到了。”李一诺:“也有可能是别人看到了你的标记,觉得沙子里可能有好东西,就把宝石挖走了。”
教师的思考:聆听幼儿对话,可以发现大班幼儿已经有根据结果进行逆向推理的能力,而且这种逆向推理结合了周围环境,是合理和科学的。因此,真实的问题情景,有助于老师了解幼儿思维发展水平,更提示教师要珍视孩子游戏中的各类问题,支持孩子为解决问题进行的沟通交流和各种探究性行为。教师:硕硕你觉得他们的建议怎么样?硕硕: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这次宝石找不到了可能是我的标记物没有选好,或者宝石是被人拿走了。再埋东西的时候,要找一个固定的,别人拿不走的东西做标记。
(二)沙池寻宝游戏初显
第二天,进入沙池,有很多孩子自发形成“挖宝”的游戏,沙池里不时传出“老师,我挖出了一个亮片。”“快来看,我挖到了一个铲子!”……彤彤举着一块鹅卵石走过来问:“徐老师,这也是块宝石对吗?看它白白圆圆的,真像一块玉。”一旁的梦宇说:“快,我们也把它埋回去吧,看看安安他们能不能找到它。”彤彤、棋棋把宝石埋到了木桩旁边的位置,接着把石块放在沙子上,把两边的沙子往石头上埋,不一会,地上鼓了一个小包。“埋好了!”两个小姑娘高兴地喊起来,接着他们又找来朋友,请好朋友来找自己埋的宝贝。安安、文文刚走过来,还没开始仔细观察,彤彤就忍不住用手指着藏宝的地方说:“告诉你们,宝藏就在这里,看到了吗?”文文说道:“不用你说,不用标记,我也知道宝贝藏在这里,因为这里高出一块,和周围的沙子不一样。”说着就把“宝石”找了出来。
教师的思考:在彤彤和安安的游戏中,我们发现两人的初始的游戏目标很简单,只是满足埋和找的过程。而至于怎么埋、埋哪里、怎样做标记,怎样让同伴找不到等这些问题,没有做过多关注。从游戏功能来看,幼儿在游戏的初期,对动作和情绪上的满足先于游戏深层的价值体验。分享立立和溪溪的游戏视频,孩子们对于藏宝游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雨柏:他们的游戏很好玩,而且请朋友来找,具有挑战性,一定很刺激。我也想试试。u
(三)宝藏藏哪里了呢?
热热闹闹的藏宝游玩了之后,上来画游戏故事时,孩子们纷纷画好了藏宝图,拿着各自的藏宝图,给我介绍他们得宝藏藏在哪里。
教师:老师这些画是什么意思呢?文文:老师埋了两个玩具。一个是铲子玩具,一个是积木。安安:还有X,这是什么意思?是数量?彤彤:这是线索标志!就像藏宝图,两个玩具就藏在这两个地方。教师:那就去试一试吧!
教师的思考:为了拓展幼儿有意义的游戏,保持孩子对“挖沙”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埋宝”,以问题情境带动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在观察图示的过程中,我发现随着幼儿思维的发展,他们对符号的解读能力越来越强,能根据具体情境对抽象符号及其关系进行解读和链接。
镜头一:第二天户外活动的时候,幼儿拿着藏宝图(不是自己的)开始了寻宝之旅。
跳进沙池,文文、安安、泽泽拿着挖沙工具在沙坑里挖了起来,岚岚踩在沙池边说“应该就在这里”,很快这里围满了挖沙的孩子。文文反复地说道“真的就在这里”,泽泽在一边也说道“这里是有线索的地方”。挖了一段时间,文文指着对面的位置建议“再挖挖那边”。
教师的思考:游戏中,安安从询问、言语确认、依据他人行为做出判断,充分说明他已经具备多角度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这边”到“对面”,说明有的孩子开始关注挖的位置,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物体埋放位置对挖宝结果的影响,幼儿的工程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终于,在挖了接近4分钟后,文文、安安和泽泽在沙池墙边最边边的位置挖到了宝藏。
镜头二:岚岚在沙池木桩的位置挖了1分钟左右仍然没有挖到,雨柏用铲子在旁边挖挖,又到后面挖几下。棋棋也进入了她们的游戏区域,她直冲沙坑正中间鼓鼓的位置开挖,很快就挖到了宝藏。
活动后的分享:游戏后,围绕“你找到宝藏了吗?是从哪里找到的?”“挖宝的时候你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挖到”等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的思考:在这次分享过程中,通过两个问题的重点分析交流,帮助幼儿梳理游戏过程,分享各自的游戏经验,以问题引导游戏思路的方式,达成方法上的确认,情感上的共鸣,思维上借鉴与学习。
(四)挖宝小组对对碰
第三天,文文走过来说“老师,这次的宝藏我们来埋吧?每个人从家里带一个玩具,埋到沙子里,请朋友来挖就行。”这个提议得到了伙伴的响应,隔天孩子们就带来了自己要用的各类玩具。这些材料合适吗?游戏要怎么玩呢?
围绕“挖宝小组对对碰”的游戏主题,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1.带什么玩具? 经过自我审查,对什么玩具可以埋进沙子里,孩子们有清晰的认识:纸质的、毛绒玩具、怕水的玩具不适合游戏的进行。带这些玩具的小朋友需要重新调整和更换。
2.什么玩具适合藏宝游戏?经过讨论,孩子们对适合埋藏的玩具达成共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能是自己最喜欢的也不能太破旧,还不能太贵,否则就是浪费。
3.你埋的玩具被别人挖走了怎么办?
欣涵:送给他,本来就是朋友,这也是游戏规则。
安安:可以换回来。用自己挖到的玩具换回自己的玩具,但是需要他同意才行。
天佑:我们要藏的深一点、不好找,不让他们挖走就可以了。
梦宇:那样就没意思了,如果你不想别人挖走你的玩具,你可以不参加游戏啊。
教师的思考:师幼发起的三个话题,引发幼儿对游戏材料适宜性的认识,引导幼儿提前预想游戏结果。在讨论中,我发现大班幼儿的思维比较灵活,能聚焦问题且解决问题的意识特别强。他们的讲述大多能围绕话题展开,会进行关键性阐述,在讨论中达成基本的游戏规则。
(五)寻宝之旅总结篇
挖宝游戏对对碰——我设计的藏宝图,游戏材料经过调整终于准备好了,孩子们跃跃欲试。实现小组间的“对对碰”还需要藏宝图,因此,孩子们自发准备了纸和笔,藏完宝,藏宝图的绘制过程非常投入。
藏宝队的藏宝行动
寻宝队的寻宝行动
这两天的游戏中充斥着孩子的游戏诉求,围绕 “画好的藏宝图给谁”“多挖出的宝贝怎么办”“按图寻宝还是挖不到怎么办?”等核心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协商,基本达成共识:藏宝图要“按组,一一对应”;多挖出的宝贝可以放到材料框,也可以埋回;挖不到宝,可以请人提供线索……
教师的思考:幼儿自主商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生活和游戏经验的多维链接,问题的解决即经验的有效运用。游戏中孩子们追求公平,说明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发展,他们渴望在平等、公正的环境中得到最适宜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发展的机会,给予幼儿公正客观的评价。
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一)游戏和学习:双向融合与奔赴平时看幼儿的玩沙游戏,更多是聚集在沙水造型或借助造型开展的角色游戏,这次的“沙池寻宝”显然不同于以往。它需要幼儿群体性参与、注重互动反馈、社会性经验和学科性知识的综合应用,目标推动游戏进程中体现出了较高的结构性。在游戏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纯粹的游戏态度,积极的游戏精神,看到了他们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组织策划、沟通调整的学习过程,更看到了幼儿间互融互通的社会性发展。因此,该活动实现了游戏和学习的深度融合和双向奔赴。
(二)教师和幼儿:相助支持与促进幼儿智慧支持游戏进程。从游戏的发起到维护,再到深入推进,幼儿始终是游戏的主体。为了挖到宝藏会主动探究,积极寻求他人帮助,为了让游戏追随自己的兴趣,他们会根据游戏的需要主动发起话题讨论、自行制定游戏规则、试误后的游戏行为调整……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和游戏过程推进中,我们看到了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我建构经验的能力以及完整的人格魅力。教师支持幼儿探究中的学习成长点。在游戏中,教师要给自己做好角色定位,做好观察,适时引导,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游戏中,我敏锐地发现“宝石”不见了的问题情景,通过组织讨论,引发了幼儿持续的探究游戏行为。针对幼儿游戏兴趣下降、游戏中的科学经验梳理等问题,我选择主动参与,通过替代行为和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支持幼儿的兴趣与能力获得。游戏中,以欣赏、探究的目光追随幼儿游戏的身影,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实现了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