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创新化传统 共建和谐新家园——柳州市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第一次研修班培训简报

用户14096544
创建于2023-09-22
阅读 31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秋雨落,天微凉。9月22日上午,柳州市卓越校长班的学员迎来了中山大学的李宗桂教授,他带来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精彩讲座。

          李宗桂,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联合表彰的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十余部,在海内外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主编三套学术文化丛书。有的著作被翻译为韩文、英文出版。主持包括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获得“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论著曾获 “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中国 60年优秀图书”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次),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5次)。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新儒学、岭南文化。是人民日报向海外介绍的中国文化研究专家之一。

       李宗桂教授首先为我们阐明何谓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他认为所谓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还有合理价值的传统。同时,李宗桂教授还提出了他首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适合时代要求;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实践检验;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建立精神支撑;助于民族复兴;有益世界文明。接着,李宗桂教授向我们揭示了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内容。他认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包括仁爱精神、民本思想、中和观念、“三不朽”的事业追求、“大丈夫”精神的培育等。李宗桂教授立足历史、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以上五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内容。

上午学员代表胡佳慧发言:

      听李教授铿锵有力的讲课,感受其中的铿锵有“理”,深深地被打动,也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学习的兴趣。

      做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文化的传递和渗透,作为教者,我会勤学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夯实底蕴;善思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做到传承与创新;巧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下社会发展相结合,渗透于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强的文化自觉意识,有更高的文化自信理念,从而在教育工作中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下午,李教授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用博物馆心态看待传统文化不对,用盲目崇拜的心态来阐释传统文化也不对。我们必须要用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现代方法,充分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尤其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应将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继承应是转化性继承,发展应是创新性发展。没有转化,继承就可能是盲目的继承,是因循守旧、照搬照抄;没有创新,发展就可能是低水平重复,是简单堆砌和数量扩张。有转化意识,才能推陈出新;有创新观念,才能日新月异,后来居上。

下午学员代表邓君玉发言:

      李教授从宏观到微观,聚焦小文化,用深邃的见解 ,凝练精辟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带领我们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里快意徜徉。源远流长、延绵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内涵,在中国大步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如何在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传承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呢?李教授给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结构化的阐释,从上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内容,深入剖析仁爱精神、民本思想、中和观念等历史内涵,到下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及善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内涵及评价标准,通过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和现代化运用,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现代社会,乃至当代世界。

       新时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应不断给学生营造多元化、易吸收、深浸润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从语言民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科学化地有效引导,帮助他们培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让我们的学校获得更加健康稳定、和谐长远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杰出人才。

        现代的中国文化,既应是民族的、大众的,也应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放的。让我们共同携起手,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片文化沃土,立足学校阵地,不断“以文化人”,把中华民族悠久博远的文明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不移地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和传承者。

       讲座最后,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更离不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蕴。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推从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需要传统文化,它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不但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实现“火起来”,开创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局面。

        

  组 员 学 习 分 享

图    文:行远组(小学三组)

总    监:张  莉(柳州市景行小学)

文    字:潘莉莉(柳州市弯塘路小学)

              汤月娥(柳城县东泉中心小学)

 图    片: 王 倩(柳州市北站路小学)

               李海玲(柳州市箭盘山小学)

               张华微(柳州市思贤小学)

制   作:黄樟秀(柳州市和平路第二小学)

审     核:兰桂军(柳州市壶西小学)

               夏政珠(融安县第三实验小学)

日期:2023年9月22日

阅读 31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