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之美,在于希望与收获;教研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伴随着秋的气息,新学期如约而至。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课堂的教学品质,附中仙小南邮校区科学组进行了内容为“基于多种教学策略发展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校本教研。
首先秦怿老师分享了她关于推理论证下理论学习,她首先从教学指南的的角度找到了科学思维目标的界定,她提出,作为素养的科学思维目标不仅仅有一般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还有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中的推理论证主要分为推理和论证,推理侧重先在现象中产生假设,再搜集证据对假设进行验证。而科学论证则侧重于基于证据,构建令人信服的论点。接着,秦怿老师分享了两篇论文的学习,她提出推理根据前提的个数分为直接和间接推理两种,间接推理还有:演绎、归纳、类比三种。推理过程从呈现丰富、有趣味性、贴近生活的复杂情景,提供结构化、有冲突性的材料,引发学生争论,自然产生问题。在提出假设、逻辑推理,设计实验、模拟验证,再到对比辨析、总结提升的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搭建一些脚手架。通过理论学习,秦怿老师表示,通过学习更能理解之前学习的一些策略背后的内在意义,也更能体会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引导。
然后郁英航老师针对低年级推理论证的能力培养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享,她先剖析了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新课标涉及的推理论证思维的目标,进行推理论证思维策略的发展:教学课堂常以问题作为切入口,教师可以运用设计问题链接的策略通过解决核心问题,从而建构核心概念;比较和分类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教师需要从不同维度培养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如何收集数据,包括实验过程中什么时候关注数据的出现,收集的数据如何填写记录,进行恰当的指导和示范;分析数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研究的具体问题建立数据、证据、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语言的层次性来体现,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语言的多样性来体现。
接着徐莹老师基于《科学实践活动中合作论证教学模式研究》这篇文章讲解了合作论证在科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性和应用,认为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提出论点、反论点和反驳的科学论证能力。为方便理解,先着重介绍了一个合作论证的流程模型,即提出论证问题,然后提出个人观点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质疑和反驳,最终得出小组结论。徐莹老师认为这种合作论证可以运用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也因此给我们提供了它的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形成探究问题——设计和开展探究——解释和交流探究发现——反思探究发现——迁移和应用。最后,徐老师提出了该模式的具体要点和要求:合作是科学论证的有效途径;科学概念学习是科学论证的基础;科学实践与科学论证相辅相成。让我们对合作论证的理解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随后魏璐丹老师分享了关于小学科学中推理论证框架及教学策略分析的内容,她认为科学推理论证教育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教学中推理论证在无形中缺位,导致教学直奔结论,忽视了从现象到结论的科学推理论证环节。二、支架缺失,平时作业偏重于实验现象和实验发现,缺少科学论证活动的思维支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将推理论证能力进行解构细分,分为提出观点的能力、获取证据的能力、推理证明观点的能力以及合理质疑的能力。基于这些能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去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尤其重视教师话语对学生推理论证质量的影响。
紧接着丁青老师将推理论证总结为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确定授课内容、准备论证资料 ;第二、教师展示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讨问题 ;第三、基于已有知识、资料,提出主张; 第四、寻找证据、建构理由,科学解释支持主张。丁青老师认为听了组内老师的分享,对于推理论证模式的探究还需要基于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情校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如何借助策略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结合具体课例再次讨论。
最后褚夫梅老师总结出:本次教研活动,四位青年教师都能在查阅资料的基础针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策略给出自己的观点,秦怿老师分析了推理与论证两者涵义的不同,并分享了推理型课堂的一般策略。郁英航老师则分析了低年级推理教学中的策略,有教师结构化语言设计、学生汇报语句的格式,以及如何进行低年级学生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徐莹老师则是对合作论证教学的实施方式进行分享,合作论证的具体步骤,以及合作论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后续老师们可以分别再细化推理型课和论证课型的实施策略。
科学组此次教研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研之弥深。老师们也表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发展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以实际行动不断精进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