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班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系列报道(四)

青骢踏贺兰
创建于2023-09-21
阅读 116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八十班  第四新闻小组合影

采访提纲

01:17

采访视频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

——有关《逃出大英博物馆》采访

八十班      郭锦源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近日,《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个自媒体作品的热度持续攀升。我们来到商场内,对来往的路人们进行了采访。一时间,一句句“希望文物早日回国”在商场内纷纷响起。

  2023年9月17日,阳光正好,一缕缕地照射在地上,我们身穿着校服围在一起,拿着纸和笔写下一个个采访问问题,为采访做着最后的准备。

这部短片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短片圈粉无数的背后是自媒体人远赴异国他乡、追寻文物足迹的情怀和理想,是中华儿女渴望文物回国的共同心愿。

“你观看过《逃出大英博物馆》吗?”第一位受访者是一个穿着汉服的姐姐。

  “当然看过了 它现在超级火的,前些天我还推荐给了我的朋友们。”她自信的回答。

  “那请问这部短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呢?”得到回答后 我们有紧接着问道。

  “印象最深刻的嘛......是张永安带着小玉壶坐在公交车上时,广播中响起的‘    下一站,瑰荚路’,这条路又谐音“归家”。还有一开始,小玉壶听到张永安说汉语,立刻冲上去抱住他,那一刻让我特别感动。”

  告别了这位姐姐后,我们又找到了另一位受访者。“请问您对于《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及这一类视频的出现,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这当然是好事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友人可以了解到这些文物,它们提醒着中华儿女要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要为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她笑着,也期待看到了文物们堂堂正正回国的那一天。

  最后一位受访者是一位小朋友,手中还拿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对文物说一句话嘛….希望你们可以早日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家里面,也住大大的房子。”

  忆往昔,山河破碎,社稷飘摇。一个泱泱大国却只能任凭他国践踏在这片土地上,任凭英法火烧明园,带走属于我们的艺术瑰宝。成堆成堆的文物被随意搁置,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只能感叹“这么大的盒子竟然只装两个人。”

  大英博物馆拒绝归还中国文物一事触动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式去唤醒人们的记忆,引起更多关注,让文物们走出逼仄的展柜,用名字代替冷漠的编号,以鲜活的历史记忆,抚去表面的镜迹斑斑。

  整理好了所有的答案,我们也走出了商场。商场中一句句“希望文物早日回家"的心声回荡在我的耳边,就如短剧中所说,“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者,那句“回家”定是共同的呼唤。

                                    

漫 漫 归 乡 路

——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思考

八十班     田楷铭

     在中国乃至世界,一个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系列短视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的同时,也揭露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声。

这部剧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原形,讲述了玉壶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归家故事。当玉壶化为人形匆忙逃离时,遇上了正在摄影的男主。听到男主讲述熟悉的中文后,玉壶激动地一把将他抱住并高呼“家人”。当她来到男主家里时,令人心酸地感叹到:“这么大个柜子竟只住两个人”。当男主说她是一个玉壶时,她一脸认真执拗地强调:“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一幕幕触动人心的细节,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无不让人动容…....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焚天毁地的大火之后,世界文明的一大奇迹不复存在,而强盗那肮脏的储藏室里又多了一批精美的赃物。从莫高窟到圆明园,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历史竟被几块银子、几架大炮所战胜,这是每个国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耻辱。

至于那被迫离开故土、远渡重洋、委屈他乡的文物,它们原本有着文雅且浪漫的名字,在华丽的祠堂上尽情展现各自的精妙,享受着人们的保护与赞扬,如今却被赋予了冰冷的编号,被拥挤地放在柜子里,被西方的蛮夷任意把玩。

大英博物馆中大多的文物早已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一路上麻袋的颠簸将它们的高贵与华丽磨去。记者采访了几位路人对此的感受,他们无不对此表示激愤与惋惜,希望这些文物能够早日回归祖国。

没错,是回归,而不是逃离。祖国总有一天会堂堂正正地取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在短剧大结局中,已经踏上故土的小玉壶最终却重返大英博物馆,她成功为流落他乡的中国文物送出了对祖国和其他文物的思念,并且骄傲地宣称:“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华民族过去得百年屈辱史应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驱使我们与时俱进,超越时代。我们要昂首阔步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用天朝上国的威仪迎接重返故乡的文物,给予它们一个安全温暖的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才是海外文物最好的归乡之路!

愿山河无恙,我国国之珍宝早日归家

——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思考

八十班   李婧涵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大英博物馆中,我国文物级国宝伫立在展台前,陈述着令14亿中国人无比悲痛的耻辱历史。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然后纵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扬长而去。如今,这一事件仍牢牢地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是今年8月30日播出的一部具有爱国情怀的短剧。这部剧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原形,讲述了玉壶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归家故事,强烈地表现出中国人对于中国文物早日归家的殷切愿望。此片一播出就引起了广大社会与群众的关注,人民群众的记忆被唤醒,那段百年屈辱史被深深烙在中国人心中,这段伤痛现在提起仍然记忆犹新。

然而,英国政府非但不向中国道歉,反而仍然坚持自己的“谎言”。近年来,圆明园的遗物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国家和国内民间收藏家陆续从国外高价买回属于我国的宝物。此前,我国东海渔民在捕鱼过程中打捞上来一艘英国沉船,发现船内含有大量宝物,经研究证实,船上的东西都是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走的中国文物,仅仅是凤毛麟角。但英国政府知道此事后,强烈要求中国归还沉船宝物,并声称是属于英国的。面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我国毫不退让,将这些宝物留在了中国母亲的怀抱。而在近期,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则公告,称有藏品丢失。随后又在8月26日,公布了该博物馆“失踪”的藏品数约为2000件。27日,我国环球时报社喊话英国“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这一举动得到了国内群众的赞赏以及大力支持。很多中国公民都行动起来,并在网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英国能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经过几天的等待,英国终于在9月2日发表《卫报》刊文,其中《成为盗窃受害者可能帮助大英博物馆反思返还掠夺文物》一文令国人愤慨,英国以所谓“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不归还掠夺文物。英国政府的这些借口使国人感到无比悲愤。历史不可能被改写,也不可能被人们所忘记,文物回家的愿望必然能在未来实现。

这些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文物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他们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非凡而又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中国的广大青年朋友们能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肩负起国家重任和民族责任感,振兴中华,也希望中国的文物都能早日堂堂正正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

让流量之花开在价值深处

——关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思考

 八十班       张艺馨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相连,兴者襄见。”8月30日。博主“熊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一经发布,很快就爆火出圈。

该短剧共有三集,主要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后,在沿途邂逅中国记者并请求其帮助自己回到中国的故事。随着剧情发展,原本不相信小玉壶记者渐渐发现,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有媒体评价该短剧说:《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该短片发布后一致得到了央视、自媒体和众多网友的好评,引发国人的共鸣,民众纷纷提出“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要求。

全世界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而在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中,仅1840年以来便有超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公开资料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而近些年,国际文物流失与返还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今年4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与上海大学共办了场“博物馆,去殖民化、文物返还:全球对话”高端专家研讨会。

文物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显示着一个民族的渊源与风采。在奔涌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迹是历经大浪淘洗后仍熠熠生辉的瑰宝。正如《逃出大英博物馆》最后所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流失的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这些文物的愿望,也是广大中华儿女的祈愿。      

国人瑰宝快回来

—采访路人对《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感受

八十班    陈锦岳

夏季双休日,烈阳高照,人烟如涌。热闹商场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2023年9月16日下午2时,开封市第十四中学八十班第四新闻小组一行来到商场里。他们带着笔和本,将采访路人对《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感受。

“您好!可以采访您两个问题吗?请问您看过《逃出大英博物馆》吗?”一名成员对一位路人问道。

“当然看过了。”路人自信地回答。

“那么,您对这部作品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逃出大英博物馆》呈现的故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物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路人的语气显然凝重了起来。

另一名成员对一位身着古装的年轻女子问道“您对此片中那一片段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应该是'小玉壶'惊奇于这么大柜子只住两个人的地方,这反应出了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的状态,它们应该是随意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看完心中很痛。”女子发自内心地说。

成员们又采访一位游客:"您好,您对于中国文物散落他乡的背景有所了解吗?您想对这些文物说什么?”

“有,就比如《九龙图》,商朝青铜双羊尊,以及十二兽首各别文物等等,都是中国上下人才的智慧结晶,不应该是这样的局面,我想说这些瑰宝们快回来吧!”

《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虽短,却暗藏一条深厚文化底蕴的主脉络。打开千百年文化对话的“窗口”,视频的每一帧都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更让文化保护传承与追索再次被提起。那些优秀的中华瑰宝,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也凝聚着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怀着复杂的心情,新闻小组也完成了采访。这一个个孤苦无依的瓷的,木的,铜的,金的孩子,他们都不想回家吗?我们真挚地希望散落的国人瑰宝能早日归家!

第四小组成员:

田楷铭、都奕存

张艺馨、胡潇艺

李婧涵、陈锦岳

郭锦源、韩子轩


阅读 116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