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年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联合教研促发展 提升蓄力共成长

创建于2023-09-19 阅读3440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左右为师。教研没有终点,教师的学习也没有止境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努力营造资源共享、扎实高效的课堂,在初高中生物组、初高中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在王威亚主任和高萍老师的指引和指导下,太原十二中学校高中生物教研组和初中生物教研组于9月18日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效果极佳,收获颇丰的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

  仓廪实,天下安。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王老师围绕“提高作物产量”这个中心问题,利用有关的高考习题,引导学生一个个解决光照强度、温度、病虫害、库源比等环境因素如何提高作物产量的实际问题,开展了一堂精彩的高三习题课。

  课堂伊始,王晶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培育的“AI TOMATO”——人工智能技术培育出的高产西红柿,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学生对人工智能决策模型中“环境—作物数学机理”的疑惑,王老师以问驱学,提出“增加作物产量的机理”和“提高作物产量”,引发学生的思考。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们自主构建出环境因素提高作物产量的机理。

00:38
00:15

  在学生掌握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等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与高考题链接,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归纳,明确单个环境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接下来,由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组合环境条件的实验思路,进一步明确多个环境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高考题与设计实验思路,一步步提升思维深度,推动了关键能力的培养。

  “除了教材上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的环境因素之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也会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利用这一问题,王老师引导学生抽出思维的枝,尽情去联想其他的因素。同时,由学生阅读、分析、梳理高考习题,归纳出病虫害、库源比、植物激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调控这些环境因素以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方法。

  最后,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出加强农业创新,就像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也希望学生们脚踏实地,在实践中积蓄力量勇攀高峰;立志高远,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心中落地生根。

专家评课

  客观评价,教学相长。课堂结束后,听课教师积极参与评课活动。首先高中教研室主任李静老师对莅临指导的王威亚主任和高萍老师以及初中生物组教研组长王老师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王晶老师和师父白志强老师一起梳理了这堂高三复习课的设计思路。老师们一致认为,本堂课脉络清晰,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贴合生物学科技前沿,学生配合度较好,教学具有时效性。

  高中生物组教研组长白志强老师指出高三的习题课多,题量大且繁,如何提高效率是很重要的。他指出,王晶老师这堂课以高考题为载体,巩固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最后落实核心素养,从多角度建构知识网络,使所学内容系统化。

  初中生物组教研组长王彦玲老师表示高中课堂的起点高,立意新。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鼓励初中教师们积极学习高中课堂,加强初高中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高萍老师深挖课堂细节,与王晶老师探讨学生认知水平、课堂实际进度等,再提出宝贵建议,比如学案的设计,视频播放的细节如何改善,高考题设置的难度是否符合学情,知识梳理在课堂中所占比例等。

  王琰老师认为本堂课在课堂文化上具有“真诚”的特点,师生互动真实有效。在教学过程上聚焦一个大问题——提高作物产量,由单因素过渡到多因素,环环相扣。王老师指出高三复习的习题课教师应是思维的推进者,播下思维的“种”,抽出思维的“枝”,最后学生会开出思维的“花”。习题课应考虑立意和选题等多方面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王威亚主任指出习题的选择应“有基础,有提高”,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建议应优化板书设计,注重板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作为一节习题课,教师还应在答题技巧、语言规范表述等方面应给予学生指导。

  会后,王秀中校长对这次生物组教研活动给予高度肯定,教师们要以教研活动为契机,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让教育科研成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展望未来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我们初高中生物组教师会在教研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初高中生物组的老师们一定会在教学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育之花将越发灿烂。

编辑 王晶

文字 温雅菲

图片 王娜

审核 白志强

监制 刘君 王浩 李静

阅读 34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