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封建社会中彷徨的知识分子——《祝福》

林莹莹
阅读 2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4月26日上午,在海南中学白沙学校高一(3)班,由林莹莹老师展示课例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及高一语文老师参加。

      本次教研主题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研讨,内容主要是聆听林莹莹老师教授的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祝福》,然后就这节课进行评课,提出问题和整改意见。

     《祝福》这一课,大多课程的教学在于探讨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从而探究作品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的意义。在众多研究中“我”这一重要人物却往往被忽略。《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故事是通过“我”这第一人称视角展现出来的,鲁迅先生作为革命先驱和文学巨匠,在“我”身上灌注了深层内涵。因此,对“我”进行剖析,是深入解读这篇文本的钥匙。因此本人选取探究“我”这一角度,深入探究把握作品另外的意义——青年人的彷徨与反思。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 通过精读课文和角色扮演,学生能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2. 研读课文,深入把握文中“我”的形象,探讨作者创作的意图。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情境任务一:1924年3月3日,《鲁镇日报》刊登了一则“重金寻祥林嫂”的消息,请鲁镇广大市民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学习活动二:通过细读“我”与祥林嫂的情节,朗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把握“我”的形象特点。

学习活动三:结合背景及所学,概括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课后课评课老师给出了指导建议,首先,教学目标要结合课标,并分析学情;其次,教学要流畅,从情境任务出发,最后应回到任务的解决中,情境建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也一样,立足于学生,让学生记,思考,表达等。

         《祝福》的课堂教学,笔者仅结合教材分析,从文中“我”的角度出发,利用“情境创设法”“提问法”,通过反复阅读品味,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知,但,忽视了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交流,从而总结出本文的深刻主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直面鲁迅的心灵,真正走进作品。

阅读 2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