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高级中学高一10班精品作文赏析之一

罗湖高级中学高一10班作文园地
创建于2023-09-18
阅读 13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10班 周尚政

    当汉灵帝刘宏当上天子之后,东汉王朝早已风雨飘摇。灵帝末年时局,黄巾军起,天下大乱,烽火连天。

   而东晋王朝,北有游牧之忧,南有内政之患,统治者偏安一隅,王室门阀,交替弄权,政局难稳。曹操与渊明二人,就在这两世登场了。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少时不好文墨,放荡不羁,弱冠之年,在北都尉,有别于陶渊明的不堪吏史,他任职时手段雷霆、不畏强权,将洛阳治理的井井有条,却得罪领导,处处受阻。他这样的不攀炎附势的性格,为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世家,其祖父忠君爱国,外祖超凡脱俗。渊明自幼深受两种家风的熏陶,不像曹操的富裕世家,当陶渊明世家到陶渊明的,其地位已远不如前了,但陶渊明也想建功立业,于是待其而立之年,陶渊明入仕江洲祭酒,开启了政治生涯。

   董卓死后,曹操组建了青州军,不同于陶渊明,此时的曹孟德,梦想是当征西将军,一心匡扶汉室。此时一位贤才前来投奔:“荀彧”。此人政治才能极强,为曹操献了一条狼计;“奉天子已令不臣”,这改变人生的第一步,在荀彧的陪同下,曹操坚定迈出了。这之后,曹操先后平定了袁术、吕布,最后在官渡打败袁绍,一统北方,踏上了正路。

   而反观陶渊明,之后分别桓玄,刘裕麾下入仕,这二人心无家国,一心为颠覆晋王朝,身为忠君之人,陶渊明没有像曹操一样占据领导地位,又看透了这尘世间红尘,不久便辞官了,在最后一次出仕之后,陶渊明坚定的归返田园,遵循本性。

   曹操与陶渊明做出了全然不同的选择,是曹操自身有这样的领导力,他能广纳天下贤士,收兵买马,让他能在乱世间鼎立,谋略间建国。而陶渊明偏保守,维护晋王朝,欲经他人之力,在乱世间实现政治理想,能力配不上目标,最后只能心灰意冷,逃逸田园。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曹操与陶渊明二人,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社会,正如前文所体现的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影响个人。倘若曹操一开始接受的是笔墨纸砚,亦或陶渊明接受的是武将家风,两人的人生就可能大幅改变。再谈社会,汉末战乱纷飞,对于武将来说,危险与机遇并存,倘若没有农民起义,曹操就可能没有青州军,或者是东晋政局稳定,陶渊明就可能不会卷入叛乱之中,对现实无奈,以笔墨消愁。以及他们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等。这些因素如一锅杂烩,经过碰撞、融合,最后形成他们的最终选择。他们也是时代牢笼中挣扎的困兽,在时代与历史的要求下,做出他们本不愿做的事。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回顾他们的前世今生,曹操文韬武略、南征北战、风光无限,成果最终为司马氏所得。陶渊明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却在文学上垂名青史。有得便有失,但无论如何,他们倾尽一生所构建的精神大厦,将会照耀后人的精神世界,永恒的屹立于丘壑山川。

两种人生

高一10班 周蕾

    曹操是乱世英雄,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陶渊明是隐逸之宗,天性热爱田园风光。两人一静一动,一个出世,一个入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成为了两种人生。

    两人同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皆身处于政治动荡的时代,一个身处三国时代,一个身处东晋末未年。文学风格却截然相反,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不同,这是什么原因?

    "乱世出英雄"特别适合形容三国。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无论是从《三国演义》还是各类诗歌中,我们都以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采。曹操无疑是一个英雄,无论是他那出色的政治、军事才华,远大的政治理念,还是对民生的关注。属于政治家的宽广胸怀,一代豪悉的王者气慨,一代奸雄的壮志凌云。凝聚成了慷慨激昂,悲凉沉雄,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曹操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地区,陶渊明则有强烈的忠君思想。受其曾祖父的影响,他也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步入仕途。奈何生不逢时,时局动荡,各种起义频发与跟从者理念不合....三次出世入世后,完全放弃了政治上的追求,归影隐田园也正是这种不慕名利,对名利的完全摒弃,才有了"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古今隐逸之案"......

    两人无疑都拥有出色的文学艺术,在文学史上挥散浓墨重彩。为后世人所学习,提供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

    两种人生经历,形成两种选择,两种人生。曹操诗歌悲凉,却因其政共治理想而显得宏大气魄,拥有了其独特的慷慨悲凉,平实的语言将民生疾苦描绘的淋漓尽致。陶渊明诗歌真直率真诚,浪漫的将日常生活诗化,将寻常的"饮酒""赏花""耕种"..赋予诗情。白描写下的事物并不空白,愈是品味,愈是韵味绵长,生动立体。仿佛身归自然,让焦急的人们心感宁静、真正的将情融于景。

    两种人生,各有千秋。现在的你,更向往那一种呢?是曹操的壮志凌云,还是陶渊明的槟弃名利?何不寻找其共同之处?选择从心所欲,不逾矩",把握当下,聆听心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第三种人生。

庙堂之上与江湖之远

高一10班 杨嘉宇

   《短歌行》中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志气,一笔一画无不彰显曹操心胸宽阔,救济苍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忽略自我,关心天下。不为自己的衰老而哀伤,却为自己还未建功立业与救济百姓而焦灼,奔波一生,他确实是伟大的。反观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秋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生性爱自然,本性质朴,厌倦名利与世俗,不愿随波逐流,在黑暗的社会中没有被物质蒙眼而是决然地返回田园,那么陶渊明没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否是无奈呢?

     非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或适合以天下为已任,伟大与理想并不单一,没有谁能定义。虽然陶渊明没有像曹操那般的宏伟大志,但他在黑暗混浊的社会中保持冷静,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将欲望释放在他人编织的梦里,不是为了活出别人所想的模样,不是追逐那些对自己而言毫无用处的事物。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做不了曹操或陶渊明,我们身上有像孔己已一样脱不下的长衫,没有曹操那样官宦世家供他逐鹿中原金戈铁马,没有他的豪情壮去学富五车,也没有陶渊明能放下一切追求自己所想生活的意志。站在时代历史角度上,曹操曾见证过汉朝天下一统的盛况,身处重位却目睹汉朝走向四分五裂势力割据的局面,所以他渴望一统,而陶渊明不一样,他出身于乱世,葬身于乱世,从未见证过中原王朝的一统,乱世对他而言是常态,凭他一人无力改变,人无法想象出超越自身认知外的东西。

    你心怀天下,那么救济苍生的就是你,你心向自由,那么翱翔于空的就是你,你生于自然,那么质朴纯粹的也是你,不必成为别人口中的谁,更不必为了别人口中的一生而去劳苦,反而放弃了真正的自己。即使我无法手握兵刃斩荆棘,那便品草赏菊,悠哉隐田园,既使陶渊明无法改变那样腌脏的现实,但他在自己的内心划出一块净土,告诉后人生活是多样的,并不是他人中口的幸福,告诉我们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告诉我们要永远带着内心的宁静与希望同那些畸形的社会去对抗,去与生命共舞。

    陶渊明几次入世俗却没有失其本心,对于我们而言,现在的世界过于大了,缤纷多彩。我们每天会把太多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那些虚假的欲望上,却忘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漫无目的行走,即使不会四处碰壁,但永远到达不了终点。真正思考的时间有多少?我们拼命学习,拼命工作却忘记给这一切找寻一个真正的理由,想要房子车子来填满自己的空虚,却忽略了空虚感真正的来源。找不到自己的人只能生活在一场骗局中,通过别人编织的空无虚假的梦来评定自己的一切,没能达到大众的预期便开始否定自己,在不断的怀疑中与挫败中,什么时候才能倾听到自己的声音,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平静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感受自己血液的沸腾,感受泪水的流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真的是为隐世而隐居吗?曹操真的是“曹贼”吗?

高一10班 李许可

    读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曹操的《短歌行》,便时常想:若是陶早生几年,生在东汉末,凭他年幼时对建功立业的伟愿,以及曹操的才华,对人才的肯定,陶潜是否会愿意辅佐曹操,完成统一大业,但转念一想,“性本爱丘山”,五柳先生本性便是深爱大自然,他对自由的追求,如同李白的潇洒,苏轼的洒脱,隐居避世,是陶渊明注定的路,天人合一,超凡脱俗也是陶的“本性”。

    但元亮的隐逸,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迭,使这位家道中落的青年才子无可奈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最终回归田园。但反观曹孟德,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面僵持,极难一统的局面中,孟德没有退缩,一句句豪言壮志化作慷慨悲壮的诗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一遍遍地向世人宣告:“我曹操的壮志雄心永不动摇”。即使社会再残酷,他曹操也不会改变,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位有远见有才能的政治家,一位洞察力过人的军事家,一位渴望贤臣渴望社会安定的明君,一位才华惊人的文学家。

    只可惜,两位坚持本心的才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评,一生安居乐业避世隐居的陶渊明成了众多文人的理想,他诗歌常用的“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在譬如“菊,花之隐逸者”中被赞为远离尘嚣,淡泊宁静的隐士。反观曹操,他的果断,谨慎被讽为阴险、狡诈,为此在脸谱中成了白脸的“曹贼”,世间无不以小人喻孟德,人们皆恶曹操,却忘了他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一生,从“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再到“官渡之战”等,即便他没能进入“三国”,也不会想到会由司马家统一全国,他不逃避,没有因为统一中原而沾沾自喜,没有因权力过人便草菅人命,他只是想要统一,想要百姓安居乐业,想要世间太平,所以这便是他坚持入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缘由。

    陶潜“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结庐在人境”却“而无车马喧”,他在喧嚣的东晋乱世中能得到一方安宁的净土,虽是逃避,但仍让人钦佩。曹操在同样的车慌马乱,鸡犬不宁的东汉能以天下为己任,在“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时发出“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的对人民的同情,在烈士墓年仍抒发统一的雄心“壮心不已”。他为他的壮志而入世奋斗到最后一刻,这何尝不是我们歌颂的“勇士”,陶渊明的逃避,使他对百姓的共情愈来愈少,而曹操的担当,让他不再是“曹贼”,而是真正的君子!

曹操和陶渊明的人生

高一10班 杨子桐

    曹操与陶渊明同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但二人却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一个拥兵百万、四方征讨、统一北方,号称一代英雄;一个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悠然采菊,誉为千载一隐。但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作为之奇特,以致于一个被丑化为尽人皆骂的奸雄,一个被渲染为人人敬仰的隐士。

    “曹公古直”,“渊明诗平淡”。曹操是个成功的英雄,他那远大的抱负、博大的胸襟、磅礴的气势、积极进取的精神确实撼人心魄。这在曹操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那首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观沧海》气势宏伟、意境壮阔、震烁千古,似有吞吐日月、海纳百川的王者气概。他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既表明诗人愿以高山深海般的胸怀效仿周公广纳贤才,又委婉的流露出诗人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宏大、意境深远。

    而反观归隐后近似于农人的陶渊明,虽说谈不上什么业绩,但他却完全放弃了政治上的追求,每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无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他也有报国的本意,奈何自己本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以致于诗人升起了对官场的极度厌恶与误入官场的悔恨之情,于是便在种种催化作用下归隐田园,成为一代田园诗人。

    面对各自的人生,陶渊明选择归隐出世,曹操却选择积极入世。二者看似相悖,实则都体现了处世的大智慧。而新时代的我们也应以一颗出世之心,达入世之境。淡泊于名利,积极于进取。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应把自己人生定位在积极奋斗之上,在为国奋斗的同时坚守心灵的净土。

权力与清高,一场诗与剑的碰撞

高一10班 周诚博

     柔和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轻柔地洒在一片宁静的小村庄上,四周青山环绕,仿佛一幅神秘的山水画卷。

     马蹄声自林间传出,越响越近,来者骑着高头大马,身材挺拔,宛如一颗挺立的松柏,头上的黑发整齐的梳理,略带丝丝银发,彰显着岁月的沧桑,腰间的利剑上“倚天”二字闪闪发亮,昭示着此人的身份-魏武帝曹操。

     “来者何人”。一声突兀响起喝止了曹操,低头一看,却是一介伙夫样貌打扮的人。虽是看似平凡,眉宇间却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吾乃是汉臣曹孟德。”曹操盯着眼前的人,不怒自威。“尔可是此间之人所说的彭泽令?”

     “不敢当,晚辈早已辞去了凡间的事物,观今只想于此地安居乐业,不问苍生之事。”陶潜抱拳,不卑不亢的说道。

     “哈哈哈哈,先生当真是清高,可否告诉我为何当有这般想法?”曹下马,提着腰间裙摆大笑道。

     “可”陶指向林间,隐约可以看见零落的木屋散布其中,“先生可愿随我前往舍下一述?”

     “无妨,还请陶先生带路!”

     穿过外间,豁然开朗。一条青石小径贯穿远方,沿途栽满了鲜花与芳草,散发出谈淡的芬芳。清澈的溪水从村子旁边流过发出潺潺的流水声,仿佛诉说着岁月的静好。

     村庄的房屋坚固而又朴实,风格古朴典雅。墙上的泥土洗刷的雪白,屋顶则由青瓦覆盖,与周围的绿意交相辉映。

     走在其中,曹望着街道两旁婆娑的柳枝轻轻摇曳,一片地祥和宁静。心中沉思,回忆起自己血雨腥风的征战岁月,而目前的场景无比宁静,这与曹金戈铁马勾心斗角的人生经历形成了鲜名对比......

     “曹公,您于此地有何贵干?”

     “纵观历史,天下正值乱世,何不奋起于乱世,一统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构建雄图霸业?

     陶跪坐于地上,端起茶给曹。“一统天下是为了这天下苍生,而在追求权力的路上,却是无尽的杀伐与征战,百姓苦不堪言。与其参与世俗的攻伐,不如“变得返自然”,保持性本爱丘山的本性。

    曹操的眼神飘乎不定,似乎被打动了。良久,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眼神也愈发坚定:“先生所言极是,是吾考虑不周,或许天下百姓狠恨我,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将杯中一饮而尽,站起来道:“先生,可愿随吾一同回到三国鼎立之天下,以先生之智慧,定能使孤于乱世间开壁出一片天地,一统中原!”

     陶无奈的叹了口气,转过头望着窗外的榆柳道:“曹公的好意我心领了,惜我看透红尘,志不在此,只愿归于此园田修身养性。”

    曹操亦是叹气:“先生远离生嚣,心境宁静,也是一种选择。我不强求您,只愿您能永保本性,隐逸安宁,孤便走了。”

    陶起身送行,二人牵着马匹,走于林间小道上,陶潜道:“曹公走好,望您多顾及百姓疾苦,关注人民的民生,推行仁政,创造一个和平的国家,”

    曹操点了点头“先生今日所言,孟德记于心中,定不负天下黎民。”说完便化为了点点星光消散于空气中。

阅读 13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