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到优  探索劳动课程项目式教学新样态——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三小学迎接自治区劳动教育观摩活动

马巧飞
创建于2023-09-18
阅读 315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9月18日上午,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三小学迎接自治区劳动教育“互观、互学、互促”暨交流培训活动。各市、县(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及教研室主要负责人、县(区)劳动教育示范区校长、厅直属中小学校负责人等共计100余人参加    

    顶层设计——构建“133”劳动课程体系

  2021年学校挂牌成立“利通区左海荣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十三小劳动教育场域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量身构建“133”劳动课程体系。1是实现一个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3是把握三个维度: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3是开发三类课程:基础性劳动课程、特色性劳动课程和拓展性劳动课程。

    遵循规律——开设基础性劳动课程

  基础性劳动课程选用《劳动教育指导手册》部分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贴近孩子们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内容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项目类课程,同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基本劳动技能。

    因地制宜——开设特色性劳动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 “红领巾开心农场”“非遗工坊”两个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学校和宁夏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

    依托“红领巾开心农场”,开设农业生产劳动系列特色课程

  “走进农耕”项目,带领学生认识农具,了解农耕文明,弘扬并传承农耕文化;“走进田间”项目,下设果、菜、谷三个子项目,设计了识、种、赏、收、品等系列任务,让学生在田间劳作中体验耕种的辛劳和趣味;“大青葡萄满藤翠”“胡麻花开蓝盈盈”“绿树红宝满园缀”“甘草医用贵如宝”“朵朵葵花向阳开”“桃李芬芳满园香”等特色种植项目课程,聚焦宁夏特色农作物胡麻、枸杞、甘草等,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动任务,让学生了解宁夏地方特色农作物价值,传承发扬地方农业文化。

依托“非遗工坊”,开设传统工艺制作系列特色课程

  学校依托“非遗工坊”劳动实践基地,设计开发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式课程。课程内容由易到难,以年段推进,低段:儿童绘画、泥塑、手工。中段:剪纸、麻编、刺绣、缝纫。高段:食品雕刻、版画、砖雕。将非遗项目融入传统工艺制作项目之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文化修养,化作同学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梦。

    拓宽渠道——开发拓展性劳动课程

  跨学科劳动课程包括工业生产劳动系列、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系列、现代服务业劳动系列、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系列。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忠海军生态园、伊利乳业工厂、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研学教育基地构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防沙治沙、农耕采摘、牛奶加工参观体验、垃圾分类、创建文明城市等多项活动课程。

    多元互补——完善劳动课程评价机制

  学校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激励多级化的评价机制。创新“六星三级”激励制度。“六星”指按三类课程,设置生活自理全能星、班级事务服务星、田间劳作技能星、工艺制作巧手星、研学之旅探索星、兰花朵朵志愿星六类小明星,并设置奖章。“三级”指劳动萌娃、劳动之星、劳动模范三个级别的评定。

    思行并进——分享劳动课程成果

  现场观摩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左海荣进行了劳动教育的经验分享,阐述了学校从基地的开辟、课程的建构、评价的实施等多个角度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方法,励志“把劳动教育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从最根本补足孩子们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

  此次活动呈现的是利通区第十三小学打造劳动教育的新样式,同时也是向社会递出的一张劳动新名片。学校通过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摸索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路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劳动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以“项目式”推进为抓手,让每一个十三小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马巧飞

审核:马克平

阅读 315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