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困惑:数学核心经验是什么?
CAMPING IN SPRING
一、教研反思:有效的数学经验。
自主游戏怎样让幼儿学数学?
在幼儿园里只玩游戏就能学习到数学知识?
怎样创设数学环境和数学情景,鼓励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探索数学世界?
没有老师在前面引导,孩子们能学会吗?
没有老师一遍遍的备课、研课,孩子们能发展吗?
放手让幼儿在游戏的环境里自主的探索,让真正属于儿童的“数学学习”真实自然的发生和发展,靠谱吗?
能相信落实游戏为基本活动,能让幼儿获得积极有效的数学核心经验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在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探索和研究。
二、行动:查阅文献,了解数学核心经验有哪些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
《数学: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到数学发展的9个指标,分别为:数词和符号、点数、整体-部分关系、形状、空间意识、策略、单位、模式、数据分析;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聚焦集合与模式(集合与分类、模式)、数概念与运算(计数、数符号、数运算)、比较与测量(量的比较、测量)、集合图形(图形、空间方位)四个模块明确告知我们数学领域内容;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一书梳理了涵盖集合、数感、数数、数运算、模式、测量、数据分析、空间关系与图形9大领域的26条核心概念。
02
第二个困惑:游戏中数学在哪里?
CAMPING IN SPRING
一、教研反思:教师的放手、等待,观察记录。
伴随着自主游戏的开始,我们达成共识:老师们开始退到孩子后面,观察孩子的游戏。
1. 教师放手,让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
2. 教师等待观察,可以看到幼儿的数学学习;
3. 教师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数学能力。
二、行动:教师发现游戏中的数学。
游戏材料收纳中的分类。分类是将物品按相同点进行分组,幼儿园里的物品收纳,是对相同属性的材料,进行分类摆放。收纳根据容器,也有大有小,孩子可以将大、中、小各尺寸的物品分别装入对应大小的容器中。一一对应的摆放橱柜里。
串珠游戏中的数数。 这是小班孩子,这个孩子在用木棍穿珠子。她一共穿了6排珠子,木棍穿完珠子后她就一直在数,可以看到是穿了10个珠子,但有一个木棍是穿了6个。她数完之后就把穿了6个的那个珠子拿出来了。
数学关键经验:幼儿一一对应地进行点数(如,摸一下物体然后说一个数字);幼儿能够理解点数的最后一个数代表总数。(12345...是6个);幼儿比较数量并排序。(如更多、更少、一样多)磁力片游戏中的乘法。 这是大班孩子在玩磁力片,当把这个磁力片摆出来之后,她就告诉旁边的小朋友每一排有五个磁力片。她就指着这两个是10个,这两个是10个,还有这5个,一共是25个。之后,她盯着磁力片一直数,然后就说出“那5个5个就有25个。”数学关键经验:幼儿组合分解数量,幼儿把部分组成整体;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学习乘法提供了前期的感性经验。
轮胎游戏中的均分。刘柏锦小朋友,他们在玩轮胎的游戏。7月6日分享时,说“我和管小艾在玩轮胎,有6个轮胎,我们1人3个”。7月7日分享时说 “我们玩轮胎,我和管小艾、魏煜凯坐在轮胎上把脚放在上面玩的,我们3个人每人2个。 数学关键经验:同等数量下:分的人越多,分到手的数量就会越少。
数学关键经验:同等数量下:分的人越多,分到手的数量就会越少。
游戏中测量。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使用非常规工具,比如绳子、手等来探究测量,当老师投放尺子后,孩子们开始逐渐的使用标准化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积木游戏中的等差数列。各种材料游戏“等差数列”,有的用纸杯,有的用三角形积木,有的用弧形积木、有的用圆柱形积木。
游戏中的统计。 李俊辰在绘画表征中说:“我搭了一个磁力片的球,搭了两个,我就开始把球数了以下,用了多少块磁力片?”“一个球用24个正方形”“一个球用8个三角形” 张一凡在绘画表征中也运用的统计。我玩了积木,用积木搭了饭店,弧形用了9块,小弧形用了4块,圆柱体用了10块,长方形用了11块,雪花片用了80个。
游戏中的模式。孩子们各种材料探索排序,开始是简单的交替模式(ABABAB),逐渐的发展到更复杂的模式ABCDABCD。
游戏中的图形与空间关系。在游戏中幼儿认知各种图形及其关系。随着游戏的深入,可以看到幼儿对空间的定位和空间视觉化的发展。图片中孩子用各种形状的积木,分别搭建山洞、亭台、隧道、蹦蹦床...
游戏中的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孩子的游戏绘画表征中看到“我发现圆柱体在木板上一直滚,左边的高度到右边的高度是一样的”这是八年级的物理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孩子虽然不懂什么是伽利略理想实验,但是到八年级学习这个概念时,一定会调动童年的游戏经验。
积木游戏中的平衡关系。“这边放一块积木,这一边就往下再放第二个在另一边,这边就会往上。”
第三个困惑:如何创设可日常重复学习的数学情景和数学环境
CAMPING IN SPRING
一、教研反思:数学无处不在。
仔细观察幼儿园的生活,发现处处蕴含着数学信息。幼儿像成人一样每天都在使用数学,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蕴含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教师怎样创设一个环境,能巧妙的将数学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
怎样为幼儿提供机会,确保幼儿“在每一个角落都会碰到有趣的数学”?
怎样让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真实的任务相联系,让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
怎样潜移默化的使孩子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数学能力呢?
二、行动:蕴含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数学
1.入园自主签到中的“点数和群数”
孩子入园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签到,每天一签,每周一统计,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入园次数,还可以了解到同伴的入园次数。还有的班级在签到处提供了时钟,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入园的时间“画”上,观察谁来的早,谁来的晚,今天是第几名入园。
入园自主签到的“小心机”,让孩子们从手口一致的点数,逐渐发展到群数,看到孩子的计数、点数和统计、比较等概念的发展。
2.天气记录中的“数字概念”
早餐后,孩子们开始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
孩子们在日历上找出今天的日期,观察今天的温度计、湿度计、并在记录本上写下今天的“日期”“时间”“天气”“温度”“湿度”等。
值日生负责将今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记录在曲线图上,方便大家一眼观察到一周或者一月的温度变化情况。
每天观察日历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观察到今天是本周的第一天、是本月的第几天;有的孩子注意到“3.8妇女节”“5.1劳动节”“5.4青年节”“6.1儿童节”“8.1建军节”等节日,策划着还有几天到,当天做什么。
3.出勤中“比较、测量、统计与计算”
传统的出勤统计是“老师点名,孩子答‘到’”,开展自主游戏以来,将点名环节交给孩子。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点名。
有的一个个点数,最后记录出勤情况;
有的集体报数记录出勤情况;
有的看签到表记录出勤情况;
还有的以小组为单位,上报小组出勤人数;
还有的用眼睛观察谁没来,总数减去没来的人数,而确定出勤人数。久而久之,班里出勤情况应到、实到、缺几,孩子们如数家珍。
4.自主用餐中的“量”概念
自主取餐孩子们拿一勺、一碗、一盘,分别取适量的饭、菜、汤。这个过程,孩子们对量的把握越发精准。
刚开始开展自主取餐时,发现有的孩子盛满满的,几乎要外溢出来,有的孩子盛几粒米和少许汤。很显然,孩子们不是不够吃,就是吃不下。
一段时间后,在看取餐情况,孩子们对菜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也习得了盛多盛少和盛饭次数的关系。
在用餐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确了备餐区、用餐区和收餐区的功能。比如备餐时餐盆、餐桶、毛巾和孩子用的餐盘、勺子、筷子一一对应摆放整齐;用餐区每人之间保持好距离,尽量不会相互碰撞,也不耽误来回取餐;收餐区的餐余垃圾桶放在桌子旁边,用完的餐具一个一个对应摞起来,勺子柄往下,放置在勺桶中。
5.午点中的“数认知”。
在生活区,孩子们取用午点的时候,会观察取的数量。比如:圣女果5个/人;橘子1个;苹果1/2个;葡萄10粒....孩子们三五成堆的一起吃加点,说着、笑着你吃了多少,我拿了几次。
6.整理叠被子、整理鞋袜中的“分类、配对”“区分整体和部分”。叠衣服,叠被子、整理床铺,让孩子对图形的概念和属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套床铺有哪些床品;
一条被子是什么形状,几条边,几个角,长边对着几次,短边对着几次,正好铺在床上。
小朋友也喜欢的整理鞋子环节,尽管每个小朋友都能将自己的鞋子摆放好,但是在睡前,总有几个小朋友热衷于重新整理,一双双一对对摆放整齐。孩子们讨论和比较着谁的鞋子大,谁的鞋子小,谁和谁的鞋子是一样的,男生鞋、女生鞋图案、材质的异同,鞋底、鞋面、鞋跟的高低不同....
将数学概念镶嵌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反复感受多少、长短、统计、计算、比较、模式等数学基本概念。
我们的老师对幼儿数学学习行为的观察和记录也达上千条,以上经验是通过老师们先实践后梳理而得,有不当之处敬请理解。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