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掘鲁西南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内涵,发挥梁山优秀传统文化禀赋优势,擦亮“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梁山良品”文化品牌,弘扬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的宣传、交流、合作平台,助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梁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梁山县文联联合主办,梁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梁山柴大官人博物馆联合承办的鲁西南民间织绣工艺展于2023年5月29日在梁山柴大官人博物馆开幕。
传统织绣工艺包括织锦和刺绣两大技艺。“鲁西南织锦”,就是将有色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织成带有几何图案的家织土布,在鲁西南当地,俗称“土布”、“粗布”等。因其织工精细、绚丽似锦,于1986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鲁锦织造技艺”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鲁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5月,鲁绣也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鲁西南纺织工艺的最早记录,见于《战国策·秦策·秦武阳谓甘茂章》,其中有曾子母亲织布的记载。曾母使用的斜织机就是今天遍及鲁西南家家户户的立式织机的先祖。汉代时期,亢父(今济宁市)是全国三大纺织、服饰手工业中心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描绘出唐代山东纺织业的盛况。宋代,鲁西南地区的丝、麻织品名扬海内外。
至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糅于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我们所说的鲁锦。明朝初期,棉花开始在鲁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棉纺织技艺日趋成熟。随着明清两代织具的改进和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进入了十分繁盛的时期,鲁锦织造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鲁锦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鲁西南织锦”的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纺线、染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9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有诸多子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
“鲁西南织锦”的图案意境,是靠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纹饰来体现的。通过抽象图纹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和谐美,极具艺术魅力。
鲁锦是山东省鲁西南部独有的纯棉纺织品,花纹精致、古朴、典雅,色彩绚丽,品种繁多,细密耐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纯手工织造、纯棉、生态、环保、回归自然,是鲁锦的特点。
鲁绣, 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
发源于春秋时期鲁国的“插花”是“鲁绣”中的经典代表。在近3000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在老百姓生活之中。 它是通过针的上下穿刺,把五彩线条在织物表面构成花纹和文字图案的刺绣艺术,或利用刺绣品缝制成的各种民俗工艺品。鲁绣以题材宽泛、造型丰富、内容丰裕、寓意深远的纹案形态,融具象与抽象为一体的构成形式,运用象征、寓意、谐音等图案表达吉祥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它独特的象征意韵和审美情致。鲁绣技艺采用割花、插花、拉花、挑花、平针、直针、套针、打籽等针法的交替变换,并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黄蓝穿插的强烈色线对比来构成它粗犷豪放、色彩浓丽的艺术特色。当今,梁山织绣界带正着力推动织绣艺术静态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加强织绣文创和衍生品研发,让这一民间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回归它原有的实用属性,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焕发出时代华彩。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我们的生活已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已彻底改变了我们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原本属于美化及实用功能的织绣品逐渐淡出现代生活,从事这项繁琐而枯燥工艺的艺人正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学习织绣技艺的年轻女性也越来越少,这种古老的织绣技艺传承创新迫在眉睫。
为了发掘性保护传承梁山及鲁西南一带织绣技艺,2012年,梁山柴大官人织绣博物馆开始规划、论证和筹建。该馆坐落在梁山县水浒街,是一座宋代风格楼阁式三层建筑的非国有博物馆。2015年,博物馆建成试运营并免费向社会开放。2017年6月经山东省文物局备案并登记成立。该馆是以山东老字号品牌“柴大官人”织绣为依托,以鲁西南民间织绣发掘保护、收集整理、陈列展览、研究利用为己任,全程展示传统手工织绣、重点突出山东“鲁锦”、“插花”织绣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场所。该馆未易整理藏品19663件,国家文物局数据库备案藏品446﹙件套﹚。按照年代分,元代1(件套),清代86(件套),其余年代藏品359(件套)。该馆共分4个基本陈列区和1个临时展厅、主要有历代档案文书、织绣工具、织绣藏品、文创产品等展区和1个织绣技艺展演区。纺线、织布;架櫈、刺绣等不同时期的织绣工具应有尽有,精妙绝伦的织绣品美不胜收,一摞摞古籍文献仿佛向世人讲述着古老的历史文明。
据《梁山县志》、《济宁老字号志》记载:“柴大官人”织绣其前身是创办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益泰昌”号。2006年,“益泰昌”第五代传人杨汶忠在承袭百年老店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柴大官人”品牌新时代,并不断创新,精纺细织、展帛刺绣、匠心独运。2011年以来,“柴大官人”鲁锦织绣先后被入选、评为或认定为“山东老字号”、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齐鲁晚报》《中国民营经济周刊》《山东侨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乡村季风》等先后对 “柴大官人” 鲁锦织绣技艺进行过报道。
“插花”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县博物馆马艳美表示,“插花”技艺虽然得到了有效发掘、整理和保护,但是,这仅限于基本的静态保护和非遗项目的传承,很容易让“插花”的绣线打上死结而褪色。如何让古老的“插花”技艺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只有让“插花”刺绣艺术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它原有的实用属性,让“插花”艺人重新上岗,让“插花”刺绣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才是唯一的出路。
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张丽表示,传统鲁锦鲁绣技艺要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当前我们要做的,主要是让鲁锦鲁绣回归现代生活,适应现代人群生存环境,回归它原有的实用性能,探求鲁锦鲁绣长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让鲁锦鲁绣展现出它的历史价值,才能体现出它的艺术价值,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袁雷表示,下一步文旅部门将聘请非遗工匠和织绣艺人为师资,组织一批热爱织绣技艺的年轻女性进行织绣非遗知识和技能培训,使织绣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得到有效发掘推广。同时,将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引导织绣文创衍生品研发,采用公司+基地+非遗工坊+织绣艺人的方式形成鲁锦鲁绣产业链,助推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组织织绣界利用网络视频直播新媒介,采用“直播+”等模式开展鲁锦鲁绣历史文化宣传、技艺展演和产品直播销售等活动,助推鲁锦鲁绣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力争实现产品化、市场化、电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