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保存的工业二连砖窑工地最早的照片,是1970年8月照的,左边是王平右边是李福祥。此砖窑是1968年8月竣工。刚使用两年。那时。装出窑用的是独轮车,容易倒,砖坯损失率比较高。这砖窑建成之前,在工业二连食堂南面空地,有一座串型砖窑,1968年前已坍塌,所以才新建此24个窑洞的砖窑。
这是2001年8月拍的。砖窑已没有屋顶了。两侧的砖坏棚子和以前一样。
这是砖窑的南侧。砖窑为长圆形轮窑,有24个门洞,里面是贯通的。装窑出窑及烧窑是逆时针操作。每两个门洞内中间外侧,有一个向下拐弯的风洞,统一通向砖窑的烟囱。此风洞,我们叫“哈风”。作用是引导烧砖火燃烧方向。此照片里的人物,右边的是曾经烧窑的孙义相,左边的是曾经负责装出窑的三排副排长刘英杰。刘英杰说现在砖厂已被鹤立砖厂承包了。
这些人是砖窑工地上的工人。此窑门洞是24号门洞,是朝向制砖坯子的厂棚。旁边的柴油车,是装窑运砖坯子的,取代了过去的独轮车。
这是在砖窑内装窑的现场。三个人码窑。每人各管一段。相对独立。从当前这层砖坯平面可以看出有独立井字码法。运砖坯子的柴油机动车,进窑门后车头向相反方向拐弯儿,再倒车到工作面。然后,运砖坯子的人,在车上将砖坯两块两地地摆放成码窑人最顺手的地。目的是让码窑人发辉出最大的效率。
装窑和出窑工作面是相通的,也就间隔两个窑门洞。粉尘很大,当时我们装窑一般不戴口罩,出窑的人带口罩。粉尘在人的鼻子两个上凹处与口罩之间产生两小堆粉灰塔。
这是制砖坯子的厂棚,此棚与里面机器配置与70年代相同。只是运送湿坯子的轱辘马子,换成了双轮平板车。
坯棚子的格局没变,只是规模扩大了。为砖窑上运煤的电动升降梯,改成斜坡的柴油机动车能上去的木质架子。
这还是1970年的坯棚子
这是砖窑北面的厂房,70年代建,是为冬季也能制砖坏、烘干砖坯而建,不知2001年此建筑干什么用?
这是2010年5月的照片。制砖坯工棚翻建。砖坯棚子格局和规模有所变化。
制砖坯主电机功率增加了,附属设施也有变化:一是,增加了废湿坯子运回搅拌机的输送带;二是,将切割成坯子前平台改成加长的带滚轮的平台。另外旁边增加一堆粉煤灰。
运湿坯子车改为三轮电动车,车架上也装有滚动轮。一车最少能装10板坯子。坯子下洒沙子,上洒上粉煤灰。
这是倒坯子,目的是让这一批坯子干湿程度一致。
用两齿叉将刚制成的湿坯子码放在坯棚内并及时草帘子盖上。(如见到砖上有两眼就是此造成的)
这是2010年5月份熄火状态的砖窑。砖窑前有一堆新煤一摞砖。砖窑里有水桶和水泥沙浆粉,可能是为砖窑启动点火准备。夏根山是北京知青,他是烧窑的,他说在码好砖坯前及斜面(后面会讲到)上堆上燃烧物及煤块。再砌一道墙,下留三个燃烧孔洞。
在已有足够干砖坯情况下,此窑可以装窑点火烧窑了,这张照片反映的内容是在做这件事。章进斌是上海知青,我与他是码窑的,他说先将砖坯井字型码五层,之后再向后推进在五层之上码成一斜一直,层层加高楼梯形状到顶,之后按常规进行码窑,在码窑过哈风口处,要提哈风,再用大张的纸在已装好砖坯横断面贴上纸,再继续码窑。目的是在烧窑时引导火的走向。
夏根山说,正常装窑有两三个窑后,在最初装窑处垒起一道墙,下留三个烧窑口。点燃砖坯上覆盖的燃烧物及煤,之后提起哈风火就向内燃烧了。在砖坯烧红后,可从窑上,投煤孔洞,向下加煤了。砖窑就正常运转了。
这是砖窑顶,是烧窑的地方。现在此窑一冬天没烧。
这是在砖窑上向下西南方向,有一辆运送湿坯子机动车;有一堆新运来的好煤,为点火烧窑做准备。
以下是2023年8月的照片。左是刘善举中是孟祥泰右是刘凤新。其后院门里,是工业二连(后称红砖厂)最后两任领导办公地,现已废弃。
这是院内东北侧仓库前,放在露天的机械车辆,其周围杂草疯长。注意看,有一辆推土机,刘善举说,是他,带着这辆推土机,调到工业二连,其中有苏复明张大方和曹新才。还说69年在团修配厂将这辆推土机曾改装成土坦克。这是一辆功勋推土机,现被冷落在这。
这是已停用的制做砖坯的厂栅,其机器设备基本完整,不知停用了几年。
砖窑,已被植物包围。
原坯棚子成为玉米地。
这是朝向东的12号窑门洞,面朝东方好像在述说着以前的辉煌。
我看着被遗弃的砖窑,问其原因,孟祥泰说,现在建房很少用砖了。我想,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吧。我们经历过砖窑曾有的辉煌,我们也为此付出过青春与汗水……
砖窑的烟囱依然高耸,上面的题词清晰可见。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每个在此有过经历的人们,应该有自己的感慨吧!
我们在砖窑遗址前,做一个留念吧!
请看过此篇的人,如对此内容有不明白或有误的地方,请提出。我将与之完善或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