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成长   蓄力前行                      ——城南小学校数学教师研学记

中阳县城南小学校
创建于2023-09-17
阅读 13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暑去秋来天渐凉,清风一缕韵凝霜。”在这凉风习习的浅秋时节,为探索学校教研新样态,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践行新课程理念,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9月15日,城南小学数学教研组长在教导处副主任高晓红的带领下奔赴省城参加由“中国教育梦”北京二十一世纪育师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为期两天的“聚焦核心素养,赋能创新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大观念教学”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全国小学数学界大咖云集,他们用“课解新课标”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精心设计的最新、最优的课堂,让我们看到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徐斌,特级教师,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无痕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七次连载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徐斌老师讲的《平均数》以同学们爱玩的数学游戏开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徐老师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游戏贯穿了整堂课。在游戏中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徐老师在“追寻无痕教育”的报告中讲到:教育即生长,教育是有境界的。徐老师总结了四句话“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语中提升。”他的课也正如这四句话,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很精炼,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他的课感染和激励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很强的求知欲,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华应龙,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化错教育创始人。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荣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

  华应龙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华老师首先用“半条被子”这样一个在战争时期的故事,来让孩子们得到情感上的沉浸和数学上的思考,使课堂在落实新课标全面育人的同时充满了“红色回忆”、“红色精神”,体现出何为数学核心素养,实现了数学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同时,巧妙化错,助推“教、学、评一致性”,帮助学生理解“一半”的表达,明白分数的意义,懂得分数的读法,掌握学习的方式,升华情感的体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华应龙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育人的经验和心得,他认为,教师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是学生“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老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滋润生命。

  黄彪,特级教师,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曾三次获省级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两次获第一名)。

          黄彪老师展示一节《加法数量关系》。课上,黄老师以现实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在探究、对比、质疑、思辨中建立加减法的数量关系模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多角度对比,多情境应用,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是大单元背景下的一节优秀的数学示范指导课。

  叶鸿琳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杰出津门教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第三期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第四期实践指导专家,天津市“265”工程讲师。天津市小数学会理事,天津市小数核心组成员,徐长青工作室首批成员,“叶鸿琳小学数学团队”主持人。天津市学科骨干教师,全国赛课一等奖、天津市双优课一等奖获得者。

  叶老师给我们带来一节《田忌赛马》,这节课重点教给学生一种策略,让学生通过捕捉关键信息之后进行加工从而找到策略,这是一种能力,如何合理使用资源的能力,在课中叶老师尊重每位学生,给他们充分思考,充分发言的机会,他认为孩子们每个人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了真正的反馈,培养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顾志能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优课”评比小学数学专家组组长,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编委,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课堂教学曾获华东六省一市—等奖、全国一等奖。

        

         顾老师讲的《百分数》一课,帮助学生将百分数与原有经验实现对接(倍、分数、比、单位“1”等),认识百分数的好处,理解一些“特别”的百分数(如百分号前有小数,大于100%的百分数等),理解其与分数的区别,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后续各种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也许是更值得追求的教学目标。

  储冬生特级教师,南京市瑞金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期教育家型教师创新培育计划成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南京市、秦准区三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储老师执教的《小游戏 大学问》,将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引领学生动手,任意抽取扑克牌来猜牌面数字和的奇偶性,在一次比一次更有挑战性的游戏和追问中,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世界,发现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深入浅出,让学生从游戏中学会思考,品味到了“数味”,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简短的几句话把自己对本课的思考点的更清晰,并提出了“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倡要上真实的课堂。

  蔡宏圣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兼职教授,长三角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专家,苏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编委。HPM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蔡宏圣老师执教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一课,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通过让学生画图表示对倍的认识,让学生会用不同的眼睛观察事物的数量,理解“倍”与“份”的关系,深刻理解1个同样多就是1倍的关系,有几个同样多就是几倍的关系,并会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物体数量间的不同维度的数量间的关系,努力的把知识间的统一性,逻辑性打通。拓展学生思维,延伸课本知识,深度学习。

  马向东特级教师,天津市南开区新星小学教学校长,教育部“十四五”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第三批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天津市专家讲师团授课专家,天津市第二批未来教育家,天津市中小学“千名计划”特级教师授课专家,国培计划2015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研修项目授课专家。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流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马向东老师的《几何图形中的数学问题》一课就是华罗庚老先生这段话的最好阐述。以行著述,以述解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优化解题的目的,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化。

         夏井川,深圳市坪山区高层次人才首届“聚龙名师”,华应龙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原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现任深圳市高级中学东校区小学部主任。荆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夏井川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培训专家团成员、教师教学用书编委、教材编写团队成员。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夏老师在《找次品》这一课中,以退为进,运用前面探究的发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思考中经历方法和规律完善的过程。在课堂的最后,夏老师还揭示这种最优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原理。整堂课下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形中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从简单的情境和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们逐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层次的优化,同时也引发我们老师们的思考,学会思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落在哪里,怎样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我们要将学生带到哪里去?

  田立莉,特级教师,中国教育科学院访问学者,全国差异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教育评估院专家组成员,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主研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教学策略,著有《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策略》《甜式教学评析与指导》等书。                                                 


  田立莉老师执教的《长正方体》一课,设计了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旅游箱的情境,给我们呈现了一条高效的课堂教学之路,根据学生的普通需求,追求教学最优化,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两天的学习紧张有序,且收获颇多,专家们围绕“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的热点问题,深入研究,示范引领,精彩课例触动我们思考,独到见解为我们指明方向,给了我们深深的感悟。

        

         总之,感谢北京二十一世纪育师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这次研讨会,感谢县局领导和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今后,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要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目标,用大观念,大单元,大概念,大问题引领,课堂力求创新,利用真情境引发真问题,利用真问题引发真学习,让学习真的发生,课堂教学能逐渐走向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深处,广处。在教育这片沃土中,我们会紧紧抓住机会,不断汲取养料,带着满满的能量,蓄力前行!

阅读 13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