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宋·周敦颐《牧童》
作为农村出生的一代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放过牛或者马或者羊或者猪,那些五颜六色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其中多姿多彩的乐趣始终萦绕脑海,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一切再也无法在现实中复盘,只能在诗词歌赋里回味品飨。
无忧无虑的时光
牧童生来日日娱,只犹身大当把锄。
日斜睡足牛背上,不信人间有黄舆。
——宋·陈与义《题牧牛图》
那个时候,未被开发的青山,没有污染的绿水,足够牛儿吃饱以后慢慢反刍,能让马儿喝足之后高兴地翻上几个滚,会把羊儿撑得将同伴顶上天,也会让猪儿惬意得玩起摸你黑。都是动物,似乎风马牛而不相及:四条腿的它们自饮自食,没有锄头把高的我们自娱自乐,不消做太多,也不会想更多。
放飞自由的牧场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唐·栖蟾《牧童》
那个年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没有太多的游乐设施,翠绿的山岗、广袤的原野既是牲畜撒欢的牧场,也是牧童放飞的天堂。每天放学以后就迫不及待地吆牛出圈、赶马上山,到了星期天,更是可以无拘无束地玩到嗨,每次都意犹未尽却又载兴而归,远远胜过现在的双休和长假。
自然生态的桑拿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唐·储光羲《牧童词》
由于普遍缺乏圈养的条件和人力,野外放牧是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们每天必须例行的工作。遇到阴雨天气,戴笠披蓑是最基本的规范,即便全副武装,绵绵细雨还是浸湿了衣装,朦朦山雾就象薄薄青纱不仅包裹万物还会附着着满身大汗跟随着一道回家,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汗蒸和桑拿。
无需布景的舞台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唐·李涉《牧童词》
放牧时经常会有蛇鼠在身边乱串,八哥、白鹭也会旁若无人地飞到牛背上,偶尔还会看见野兔、狐狸和它们之间的角逐。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教会了我们一些东西,但实践运用却具有影星情节:吆牛的皮鞭、赶马的竹棍变成模仿英雄的武器,斗笠、蓑衣成为影视演绎的道具,山岗和田埂就是无需布景的舞台。
率真互信的伙伴
清晨随牛出,日暮随牛归。
牛自解往返,不劳人指挥。
人行牛亦行,人止牛亦止。
夫孰使之然,了不知所以。
乃知久而化,不在鞭与箠。
君看高柳外,暮色苍然里。
人自抱牛眠,牛自渡溪水。
——明·纪坤《牧牛词》
日复一日的接触,不掰开马嘴也知晓有几颗牙。年复一年的放牧,即使击鞭锤镫,牛脾气也难改。时间是最强的鞭子,相处是最牢的缰绳:牛儿不喝水,不会去摁牛头,这叫做率真;马儿过河涉水,照样将军不下马,这属于互信;即使在牛背上睡着,在马背上闭眼,也不会担心归途,这才是托底。
少有所成的收获
农居深且僻,城市不相闻。
草路纵横入,柴门向背争。
儿童知放牧,父老念耕耘。
但愿桑麻长,勤劳岂足云。
——宋·释文珦《农居》
牛倌、马倌、羊倌、猪馆,基本上就是一代农村子弟的第一份职业。在许多政策没有放开之前,养殖牲畜普遍成为发家致富的一条门道。虽然大人是董事和股东,但长年负责的依然是儿童级的项目经理。在一头头牲畜变为一沓沓大团结之后,在一家子人的欢声笑语中,更事少年也收获了快乐和自豪。
世态人情的惆怅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亩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明·高启《牧牛词》
冬去夏至,寒来暑往,时光磨合出融洽,岁月却拉开了距离。在瘦弱的牧童面前,一惊就跑的猪群一喊就到,一驱即散的羊儿可以一拍即合。然而,也就在稚嫩无邪的呼唤声中,懵懂的马驹被箍上辔套成为拉车的马力,倔强的公驴被安起驮架变为运输的蓄力,温驯的牯牛被牵着鼻子化作耕田的劳力。
时空交错的遐想
草肥朝牧牛,桑绿晚鸣鸠。
列岫檐前见,清泉碓下流。
春蔬和雨割,社酒向花篘,
引我南陂去,篱边有小舟。
——唐·郑谷《书村叟壁》
牧趣是一幅画,“牧马群嘶边草绿”、“驱牛啮草来沙洲”,家乡的山和水不必刻意却铭刻成最熟悉的记忆。牧趣是一首歌,“牧歌声里雄鹰叫”、“儿生但知牛背乐”,童年的乐与趣不消强调却成为最有代表的符号。牧趣是一本书,“农家职守惟牧牛”、“不用将书挂牛角”,人生的道及理不用费心却深刻地铭记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