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案例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践运用

三明市王辉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2023-09-17
阅读 2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主讲/鄢超云 导学/罗丽丽 整理/真真老师


资源来源于国培计划《指南》培训公开课讲座


 一、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一)帮助教师了解儿童是《指南》的重要功能 1、指南的作用

(1)是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帮助教师与家长了解和把握幼儿在目标方面的发展状况。


(2)能够帮助教师开展家长工作、制定和完善教育工作计划,提升工作的专业性。


2、为什么是“了解”而不是评估或评价


(1)《指南》不是标尺,也不是标准,《指南》更强调其“指引”、“导向”的功能不是对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或者发展方式、速度等作出统一规定或提出量化标准;


(2)了解的主体是幼儿教师,是教师去了解,而不是家长、其他的儿童工作者怎么样去了解;


(3)了解的内容是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家庭、社会与媒体对儿童的期望;


(4)《指南》既引导幼儿的学习,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发展的结果。这样,《指南》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共同的目标导向。


(二)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必要性


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落脚点。

1、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1)充分、正确地了解儿童,是对儿童的尊重,是儿童发展、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但是“尊重”常常流于形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2)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依据,包括计划、实施、调整等。


(3)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了解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


2、关于了解儿童的相关论述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老师对儿童了解得越多,对儿童怎么学习,怎么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了解得越多,儿童就会学得越好。”

——《渴望学习》,P2


3、启示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的“了解”的指向的是改进我们的工作,在“弄清”的过程中也要考虑“相应”的教学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知道学生“已知的内容”,就难以找到教育的起点,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教育,没有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不了解儿童的幼儿园教育会怎么样


1、一些体现出不了解儿童的幼儿园教育现象


小学化:人数多;幼儿不是活动的;考试(超前教育)


中午趴在桌上睡觉:有损幼儿的身体健康


中午放学孩子在街上晃荡


午餐时打瞌睡,教师没有发现


作息课程表: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了解儿童的幼儿园教育会出现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及年龄发展阶段所开展的各种不适宜活动以及超前教育等。二、《指南》能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什么帮助 

(一)《指南》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了解孩子的框架 


《指南》有细致、准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用《指南》观察幼儿了解孩子,能够转化为对幼儿的支持和指导,更有针对性,更能抓住主要问题、关键问题。


教育目标太低:主要集中在读写算方面。


教育目标太高:社会、健康等行为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果运用《指南》去观察了解孩子,会比没有用《指南》更有针对性,更能抓住主要问题、重要的问题 


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部分经过了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编写时不仅按逻辑进行,还兼顾了儿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基于《指南》的观察了解,容易转化为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支持 


《指南》本身包含了“目标”和“教育建议”,《指南》中分年龄段的目标,有利于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


三、案例分析:同伴冲突(一)思考:

这个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二)分析:

打人就要道歉——教师只是从表面上让打人的孩子给哭的孩子道了歉,可是并没有实事求是地去了解、追问孩子冲突的原因。


抢玩具过程中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好像并没有发现幼儿发生了同伴冲突,教师也没有进行适当的介入。


同伴冲突——教师首先了解孩子纠纷的原因,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化解冲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态度都很温和。


理发店的纠纷——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了纠纷,但孩子们自己进行了解决,扮演“警察”的孩子出面进行了调解,最后达成了良好的游戏目的,小女孩完成自己“梳头”的心愿。


(三)如何解决幼儿之间的纠纷与冲突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应把幼儿之间的冲突当成令人头痛的问题,而应将之视为幼儿学习如何独立解决冲突的机会。


其次,要意识到教师并不是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主体,也不是裁判,教师应当是充当扮演支持者和协调者的角色,真正的主体是幼儿本身。


案例:

乐乐和墩墩在建构区进行游戏,他们为一块半圆形的积木争抢了起来,乐乐抢不过墩墩,就用手使劲儿推了敦敦一下,敦敦被推倒哭了起来。


以上述案例为例,在幼儿之间发生纠纷与冲突时,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六个步骤:


一、冷静地接近,阻止伤害性行为

当发现幼儿发生冲突时,要在第一时间制止幼儿间任何伤害性言行的发生。如果出现争抢的物品,教师可以先把这个物品拿到自己手中,对幼儿说:“请先把这个积木给我,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认可和平复幼儿的情绪


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阻止冲突进一步恶化之后,教师可以说:“乐乐小朋友,我知道你生气了,生气是可以的,打人是不可以的。”与此同时,老师自己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幼儿间的争执和打闹而变得烦躁。


然后我们可以蹲下来,与幼儿的视线持平,通过轻抚幼儿的背或拥抱幼儿来缓和幼儿的情绪。当老师关注并说出幼儿当下的感受时,幼儿就会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认可,并被鼓励表达自己更多的感受,从而逐渐变得缓和。


三、收集冲突过程的信息


当幼儿情绪稳定后,可以让幼儿双方分别对事情进行描述。通过幼儿的描述来了解冲突过程中更多的细节,而且这能让冲突的幼儿双方明白自己和对方在想什么,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


提问时还需要注意自己问问题的方式,可以问,“乐乐,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敦敦,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乐乐,你想要做什么?”避免问“为什么”这类抽象的问题。


四、重述问题,帮助幼儿“复盘”


在了解事情始末后,教师要中立地复述刚才获得的信息,帮助幼儿聚焦问题的一到两个细节内容。比如,在常见的争抢玩具的冲突中,教师可以说,“是敦敦先拿到的这个积木,他要拼飞机,可是乐乐也想要这个积木做房子的房顶。所以问题是:你们两个都想要这个积木,可是我们只有一个。”


五、支持幼儿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我们要相信,幼儿是有能力解决冲突问题的。前提是,当他们的情绪稳定后,他们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的细节,想出更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法。这时,我们要鼓励幼儿提出他们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并思考哪种方案可行。


有时,我们可能觉得孩子选择的方案并不那么公平,可孩子们却能欣然接受。这时我们要谨记: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同,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他们所接受的,对他们来说就是合理的。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做好后续的跟进和支持,比如,你可以说,“那么,你们所同意的解决方法是,敦敦你拿着这个半圆形积木做房顶,乐乐可以用那块正方形的积木,当你们要重新搭积木的话,就交换自己的积木。”


六、给予幼儿进一步鼓励


当幼儿开始实施解决方案时,你可以对幼儿说:“看,多好,你们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鼓励性陈述方式,帮助幼儿从问题解决过渡到游戏。同时,这样的陈述对幼儿也是非常大的鼓励。


问题解决以后,教师可以继续进行观察,看看幼儿选择的方案最终是否起效,如果再次出现冲突时,再及时对幼儿提供支持。


三、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视角

从横向看:幼儿应该学——怎么学——发展什么——怎么发展;


从竖向看:幼儿应该——实际——现在的学习情况,到他接下来应该怎么样去学。


(一)我们需要了解儿童什么?

1、了解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儿童是在生活中、游戏中、在体验、感受、操作中来学习的。


2、了解儿童发展的水平(阶段)


3、了解儿童在各领域上的学习与发展


4、兴趣、态度、情感、倾向性


5、知识、技能、能力方法。


6、了解孩子的错误


7、解读儿童的个体差异


(二)案例分析:健康与社会领域为例 


幼儿身心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案例:换尿不湿

孩子是由老师帮助换的尿不湿,但老师并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让孩子自己脱完尿布,并自己去扔尿不湿,并将干净的尿布给老师,请老师帮助。


(三)案例分析:学习品质为例 


1、《指南》说明部分指出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2、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指的是能反映儿童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知识、技能本身,而是指儿童怎么去获得各种知识、技能。


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3、《指南》中包含的学习品质:

兴趣与好奇、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探究尝试、面对困难、想象与创造等。


4、三个思考:

有没有清晰的任务目标;


有没有围绕目标形成计划;


有没有依据计划付诸行动。


四、实践与运用的策略 

(一)运用《指南》了解儿童 


与研究者不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了解幼儿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日常活动、教育教学中了解的,活动本身就是很好观察幼儿的工具,我们不需要再单独拿出时间来看。


案例:《买冰淇淋》、《借包》

孩子的学习经验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考虑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而不是只关注到某个幼儿的好奇。


(二)生活、游戏是了解儿童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生活、游戏场景中,老师能更容易地了解到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水平和状态。在生活、游戏当中,孩子会更加自由、真实地表现自己。


(三)灵活运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方法 

谈话、观察和分析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但是这需要艺术和技巧的,我们在观察、分析幼儿的时候,不能随意去解读幼儿,做得好能了解孩子,谈得不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作品分析法:可以通过幼儿的作品来了解幼儿,幼儿会用画作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在解读儿童的作品时,我们能看到什么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背后、脑袋里有什么,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头脑里面有什么。”《指南》能够丰富我们的头脑,让我们能看到一些东西。


在运用访谈时要注意,有时幼儿知道的东西不一定能够表达得出来,教师要将观察、访谈和作品分析要结合起来了解幼儿。


案例:《水》

分析:如何表达水的形状,有的幼儿说它没有形状,有的幼儿会说装在哪里就是什么形状……可以根据他们的话语了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


案例:《车》

分析:在添画轮子时,每个幼儿的表现都不一样,说明幼儿的思考方式不一样,他们的发展状况也不一样。教师应该要观察到他们的行为,并试图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了解孩子的学习发展的情况。


案例:《吃到肚子里的东西》

分析:孩子在画从嘴里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时,能够关注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出发,想象力也很丰富,思考有时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性。


案例:《掉崖的小车》

分析:幼儿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不一样,幼儿认为小车掉下去就是直直地掉下去。在观察到幼儿的绘画以成人视角很难理解时,成人容易用打断和否定孩子,但孩子  有自己的想法,要学会聆听幼儿的内心想法


案例:《关于结婚的朴素理论》

分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幼儿知道并能够表达关于性别、结婚的一些表面知识。经验不同,他们能表达的内容也会不同。比如:长大以后才能结婚,男生和女生才可以结婚,知道年龄差距太大不能结婚,但是对于“为什么”以及一些更深刻的伦理知识还是不懂。有时候,幼儿似乎心里知道其中的意思,但是难以用言语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四)巧用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绘制平面图示、记录行动路线,来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的行动轨迹,从而能够去研究怎么样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举例:比如从上图可以看出这名幼儿频繁换区域,反映出他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转移视线和目标,坚持性不够高。


常做这样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五)在日常生活与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


明确目的是了解儿童的需要,以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全面了解,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注重个体差异,慎用横向比较。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版权说明


本文系教师荐稿作品,来演:幼师真真。感谢原创作者的付出与辛苦。投稿或侵权请联系微信:twhztx。


虞永平教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中如何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

阅读 2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