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向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除了气温的变化,孩子本身的抵抗力也比大人弱,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少生病呢?让我们一起看看秋季传染病预防小贴士吧!
流行性感冒
流感:流感又称为流行性感冒,它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播性疾病。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易并发肺部感染。
传播途径
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预防措施
1.勤洗手、勤通风,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上臂或纸巾遮住口鼻,其后洗手。
3.出现流感样症状时,主动自我隔离,外出公共场所戴口罩。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性肠胃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强。诺如病毒感染有潜伏期,通常为24-72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主要症状
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人在进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时,易感染病毒引起发病。直接接触也是导致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触摸被污染物体后的手再去接触食物,食用后也可能致病。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
3.去公共场所要戴口罩。
4.尽量少去人流量大的场所。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手口足病是一种发疹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屋内空气流通,不去人多处。
2.平时饮食要规律,不吃刺激性食物。
3.让孩子多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主要症状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口腔粘膜出现少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
传播途径
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预防措施
1.引导孩子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
2.注意加强日常锻炼,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3.居家勤通风、被褥常晾晒、玩具多消毒。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是2--4周,主要症状是发热,两侧或一侧腮腺肿大、疼痛。
传播途径
由接触或飞沫传染。
预防措施
1.及时接种疫苗。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3.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4.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常见的多发于秋冬季的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主要症状
呕吐和水状腹泻,一般会持续3-8日,患者也会出现发烧和腹痛。
传播途径
透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透过饮用或进食受污染的水或食物,或接触受污染的物件表面传播。
预防措施
1.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和换尿片后,须彻底洗净双手。
2.餐具、炊具用前消毒,给孩子做菜的餐具(菜板、刀叉、过滤纱布或漏网、榨汁机、各种容器等)用后晾干,用前清洗、消毒。
我们这样做
幼儿园:
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成长环境,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我园积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1.严把晨检关
入园晨检是传染病高发期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每日入园由园医通过一问、二看、三摸、四查、五记录的原则,对幼儿入园晨检严格把关,确保筑牢幼儿安全第一道防线。做好晨检第一关,既保证了预防疾病传播,排除了安全隐患,保护了幼儿健康成长。
2.及时接种疫苗
做好疫苗接种宣传,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3.定期做好教职工卫生保健知识培训
邀请社区医护人员来园作卫生指导和健康讲座,强化教职工卫生保健意识和有效防病技能。
4.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常抓不懈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卫生消毒检查,确保消毒质量。
家长: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增强幼儿自身免疫力。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与不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相比,感冒发生的概率明显低很多。
3.每天入园前请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況,当孩子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疱疹等情况时,在没有明确病因前不要送幼儿入园,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如在医疗机构诊断为传染病时,需居家隔离至病愈,并开具复查证明。
4.配合幼儿园做好每日的晨检工作,如在晨检时园医发现幼儿有异常情况,请您积极配合我们,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