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美篇组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匠心打磨  聚力成长——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活动纪实

创建于2023-09-16 阅读429

  九月金风盛,恰是新征程。2023年9月16日,基于新课标“学科实践”的小学教学培训微课程开发研究——小学数学系列微课程展示活动在许昌市许州路小学成功举办。

        参与本次活动的有许昌市教师教育科乔思乐老师、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张红娜老师、许昌学院教育学院凌鹏飞博士、许昌实验小学查卓珩副校长、许昌市教师进修学校宋晓红老师、各县(市、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以及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张红娜名师工作室、刘忠伟名师工作室、尹赛丽名师工作室、宋慧贞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许昌学院“国培计划”省级骨干班成员。

        本次活动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五大板块一一展示。

一、课程目标

  贾亦嫄老师以“疫情中的统计”一课为例,谈基于“三会”目标的理解与实践。她建议老师们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深度思考,通过学生的真实表达,使他们的思维进阶。

  吴正宪工作室主持人、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张红娜老师以“内圆外方之美”一课为例,谈基于“数学美”目标的理解与实践。张老师通过欣赏“形”之美,探究、感受、体验“神”之美,领悟“文化”之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张老师建议老师们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美”,用数学的思维探究“数学美”,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美”,真正体现数学课程的美育价值。

  工作室成员胡晓瑞老师以“新生报到课程”“入学第一周课程”为例,谈基于“幼小衔接”目标的理解与实践。她建议老师们依据双标,确定“适应”目标;基于认知,遵循“适应”原则;转变方式,搭建“适应”桥梁。在幼儿园“送一程再送一程”,一年级“接一站再接一站”的双向奔赴、双教合力下,幼小衔接这座课程桥一定会由“陡桥”变成“缓桥”,一定会更好的让孩子顺利过渡。

二、课程内容

  工作室成员杨蕾老师以“认识毫米”为例,展示了基于长度单位谈“量感”。杨老师通过真实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再通过分一分,产生1mm的视觉感知;接着通过看一看,建立1mm的实际感受,让学生看在眼里,印在心中;随后又通过比一比,真切体验生活中的1mm;通过数一数,体验单位的累加;通过量一量,体会度量工具和度量结果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估一估,内化量感,逐步形成应用意识和抽象能力。她建议老师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活动亲自经历度量的过程,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度量单位和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度量的本质,培养度量的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发展量感;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通过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对比,提高估测的准确度,形成数学直觉,增强量感。

  工作室成员刘裴老师以“度量”一课为例,展示了基于“度量”谈一致性。刘老师就“度量的一致性”提出了实践的建议:一致性的本质在于贯通,价值在于简化和统整,教学时要关注度量单位,突出度量本质,感悟度量方法,增强度量意识。

         高利芳老师以分数和小数的认识为例,展示了基于数的认识谈“一致性”。要让学生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工作室成员宋慧贞老师以加减乘除法的运算为例,展示了基于数的认识谈“一致性”。她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数与运算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对运算算理的理解,加强四则运算意义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算法的掌握。

          工作室成员贠昳琳老师以“给定三边作三角形”为例,展示了基于“尺规作图”的理解与实践。学生通过“尝试用尺规画三角形,体会作图的方法和道理;用尺规画等腰三角形,初步感悟三角形三边关系”两个活动,经历了操作尝试、表达交流的探究过程,实现了“做中学”、“创中学”,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得到了培养。贠老师的教学实践充分遵循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学情,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落实了核心素养。

  工作室成员郭小丽老师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展示基于百分数的理解与实践”。2022版新课标中的“百分数”既继承了它与稳定数据的关联,又凸显了表达随机数据的突出地位。郭老师从“了解学情、初步认识百分数、辨析与分数的异同、感受百分数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的随机性”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经历“理解稳定、感悟随机、动态变化、整体趋势”的探究和感悟过程。最后,郭老师提出了实践建议:让学生经历提取数据的过程,感受数据的力量;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数据意识;让学生运用数据,合理做出决策;通过实践活动,构建主题结构。

  席晓艳老师以“数学连环画”为例,展示了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与实践。她提出,要灵活把握创编故事环节的课时,围绕知识点进行连环画创作,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实践。

         工作室成员卢晓燕老师以“欢乐购物节”为例,展示了基于“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的理解与实践。她认为,真实情境更能产生知识需求,真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活动更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主题活动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达成。

  崔伟超老师以“营养午餐”为例,展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理解与实践。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丰富营养膳食知识,提升健康饮食的观念体现了学科的融合发展。

三、学业质量

         尹赛丽老师以“认识面积”单元为例,展示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与实践。她指出“面积”是对面的大小属性的刻画,面积的认识需要从图形的可测量属性出发,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用数来描述面积的大小,即以形赋数,这和“量感”的内涵一致。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基础,让评价深入学习的过程,是实现对课堂教学最有效的反馈。

四、课程实施

  马金鸽老师分享的是基于“真实情境”的理解与实践。他建议老师们创设真实情境可基于目标性、真实性、适应性、时代性四大原则展开,同时要“活用教材”“取材身边”“关注社会”。此外,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时,可以多留下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广泛参与深度思考中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数学学科育人。

         王晓蕾老师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展示了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与实践。王老师建议我们树立“大单元”教学理念;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设计深度探究的学习活动;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工作室成员樊沛锋老师以“圆柱与圆锥的认识”为例,展示了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与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站在立体图形知识体系的高度,高瞻远瞩,前勾后连,完成知识的纵向深入,这样纵横交错使学生学的轻松而持久。

         于灵犀老师以“长方体、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为例,展示了基于“单元内容结构化”的理解与实践。最后形象生动的倡议老师们用“显微镜”观察课时内容内部关键元素的结构关联,形成课时整体系统;用“放大镜”观察课时内容与单元内容的结构关联,形成单元整体系统;用“望远镜”    观察课时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以及学生生活的结构关联,形成“大单元”整体结构。

         工作室成员张娟老师分享的是基于“图形认识结构化”的理解与实践。张老师以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到小学毕业更深入地认识立体图形,把一到六年级图形的认识结构图进行完整展示,体现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螺旋上升的特点,一年级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通过面在体上初步感受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图形的分类初步感知图形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由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再由图形的特征入手细致的刻画图形,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

  张丽亚老师分享的是基于“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化”的理解与实践。张老师以统计与概率教学为例,突出在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和应用这一主题活动,串起了小学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从一年级的分类与整理到六年级的百分数,主张我们教师心目要有整体结构,并在每个课时进行素养渗透,统计与概率领域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它的关键要紧扣核心,用主线贯穿,从而把数学的内容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五、附录

         宁丽丹老师分享的是基于“课程内容中的实例”,她通过新旧课标中实例的变化让听课的老师们了解到每一个实例在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结合所教内容深钻细研每一个实例在课标中的实际意义。在教学建议部分她建议一线教师在“新”“旧”衔接中,用好实例素材;在读懂课标的基础上,对标找差距;在尊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真正将实例有效地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实例的功能;领悟经典实例与新增实例的意蕴与价值,进而深入理解课标并在数学课堂进行实践。

  许昌学院教育学院凌鹏飞博士对活动进行一一点评,对本次活动老师们的展示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本次活动还进行了现场调查评估。

活动最后,老师们进行现场互动。

  秋日时光不可负,志同道合共成长。本次活动通过专家和老师们的示范引领,我们将继续深研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研读分析教材,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做好日常教研,影响更多的人。最后,向参与本次活动展示的工作室成员表达深深的敬意。

阅读 4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