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世界:汉奸故居,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夕又
创建于2023-09-16
阅读 2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昨天看到一则小文,作者说去福建某地,闲暇时间想四处转转,被推荐去了洪承畴纪念园。她去看了后,被惊到了,这个被钦定写入《贰臣传》的汉奸,在被骂了几百年之后,竟然翻身做主人,其故居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被当地定为“福建名人故居”。

她说,庆幸的是没有带孩子去,担心的是,是不是真的有青少年,被在汉奸的纪念园里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她说他的先生和女儿都是历史爱好者,女儿才初中,老早就知道洪承畴是临阵变节之人。

她说,如果她女儿知道早就被历史定性的大汉奸,现在有占地5000平米的纪念园,还被当做正面典型刻石塑像,她不知道女儿会不会错乱。

洪承畴的百度百科上,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明末重臣,清初顺治朝大学士。

短短几个字,却足以让人一眼看出端倪。

朝代更迭之际,总有人先侍奉了前朝,后又在新政权中风生水起,但并不是所有人会被历史唾弃,被当时和后世人骂为汉奸。

普通人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会被指责;有些人因为蒙冤,不得不投入敌营,也可以理解;还有些人臣将相,顺应时代的变革,行权宜之计,也无需多骂。

但洪承畴,不一样,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明末重臣”,深受倚重,而且他不是明亡后为顺应局势而苟活,而是在两军对垒的情况下被俘叛变,后来还带人灭了自己的母国。

他曾被大明天启、崇祯两任皇帝所看重,多次被委以重任。

在陕西剿灭农民军期间,洪承畴曾擅自改变策略,由“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针,改为“全力清剿”,并将万余人的降军全部杀死,直接惹毛了农民军,导致了双方选择死磕到底。

但,就算这样,崇祯帝还是非常信任他,并罢免了他当时的上司杨鹤,升他为陕西三边总督。

他也感念皇帝的信任,写下了“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的对联,悬挂与书房之中,表达自己对大明朝的耿耿忠心。

刚被满清俘虏的时候,他也曾学文天祥绝食,表达誓死不变节的决心。

但他的决心,实在不足文天祥的万分之一,坚持了没几天,就败下阵来,还在清廷的安排下,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真是恶心它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讽刺的是,他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大明上下,无一人相信他会叛变。大家一致认为他是殉了国,崇祯帝更是下旨赐祭九坛(一说十六坛),设立祠堂,议定谥号。

此时,不仅大明君臣不相信他会变节,就连已经称帝的皇太极也不信。终皇太极一朝,洪承畴没有获得任何官职,只被当做顾问,咨询过大明战备战事,甚至还被监视居住,不得任意外出。

皇太极死后,急于表现的洪承畴,多次献计献策与摄政王多尔衮。因为曾任大明的蓟辽总督,对京、辽地区军事防卫比较熟悉,加上其“宜剿不宜抚”的弑杀政策,与多尔衮不谋而合,所以深得信任,逐渐开始被委以重任。

顺治元年,洪承畴跟随多尔衮率10万军大举南下攻明,献策“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

可以说,满清能够审时度势,顺利捡漏入主北京,不仅是吴三桂的功劳,洪承畴也“功不可没”。

只不过,这功劳不是为自己的母国,而是为敌人而立。

关于为洪承畴设立纪念园,看了一下,网上几乎是骂声一片。但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砖家,为了显示他们的不俗,而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譬如,那位曾在扬州被打的阎学者,就曾高声为洪叫好,认为他是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牺牲名誉,甘愿承受种种非议和责难的大圣人。他认为,洪承畴投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假装不知道顺治二年发生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天”等大屠杀活动,假装不知道满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假装不知道这一政策的制定者是多尔衮,而多尔衮当时对洪承畴“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假装不知道当时江南人民反抗强烈,洪承畴被加急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派去江南镇压。

满清政府,从南京屠杀到广州,又杀到四川,五千万平民(一说八千万),做了他们的刀下亡魂。不知道阎学者说洪承畴能让天下人过幸福日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无辜枉死的同胞。

洪的纪念园里,有巨大的牌匾说他是“开清第一功臣”。有人不认可,认为这个“第一人”应是范文程。但也有人认为洪堪当“第一人”之称。

范文程虽也是汉人,但本身就是抚顺人,在大明没有出仕过,抚顺城破后被俘,因为有些才能,慢慢被重视,成了满清功臣。但范的功劳,主要在帮忙满清脱离落后,大兴教育,改革制度等等,对清初制定政策、规范律法,重视汉文化等起了重要作用。

而洪承畴则是对清攻城略地,消灭南明残部起了重要作用。

满清的前身是建州女真,其兴起之初,还处在蛮夷、未开化的状态,连文字都没有,除了放牧就是打仗、抢劫。当时,蒙古各部、女真各部之间,经常互相打来打去,都有娴熟的骑兵,以及彪悍的性格,但他们打仗只擅长蛮干、以暴制暴,没什么军事技巧。

从努尔哈赤让人创造文字,到福临入主北京,也不过几十年时间。满清的队伍,还处在武力有余,谋略不足的状态。洪承畴文韬武略且有多年带兵经验,成了清军能长驱南下的制胜法宝。

同时,他熟知汉人个性,知道汉人看重什么,也深知大明军队的弱点,并知道怎么奴役民众,打断他们的脊梁,让他们不敢反抗。

所以江南人民激烈反抗时,他被派去救场;南明政权最后被迫退守云贵时,他又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顺治十二年五月,孙可望攻岳州,也是被他设伏所败……

从这一点来说,他可以算是“开清第一人”。不过,这个“第一”,是在自己民族同胞的累累白骨基础上获取的。

同时,他这个人自己失节叛变,也希望天下人最好都做贰臣。

每每有重要汉臣被俘,他都会去劝降。但,无一例外,他每次都会被骂个狗头淋血。

如:左懋第,被俘后,洪去劝降,左斥到:“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

孙兆奎,洪问他史可法是不是真死了,孙反问:“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

金声,面对洪,詈骂“咄,亨九受先帝厚恩,官至阁部,办虏阵亡……是我大明忠臣,尔是何人,敢相冒乎?”

此外,夏完淳、黄道周等人面对他,无一不怒斥他卖国求荣之态!

还有他的学生金正希,曾假装拿文章向他请教,他心知不善,假托眼睛不好,看不清,学生却当着许多人的面,直接展卷诵读,却是《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

还有一位曾资助其读书的沈姓富翁,明亡后,洪去探望,对方亦说:“亨九受国厚恩,早已殉节,尔等不可陷我于不义!”

如此种种,多不胜数,而这些人,无论是老熟人,还是旧同僚,不管是学生还是伯父,最后的结局,也无一例外,因不肯投降,全部被洪承畴下令杀了。

所以,那位阎学者,说洪是忍辱负重,为了天下苍生,你的良心不痛嘛!

洪承畴的母亲、妻子、弟弟,因为他降清,都拒绝与他相认。相传,他的母亲和弟弟发誓,终身不踏满清土地,坐了船,飘荡在江上,直至死亡。他妻子,则出家为尼。他母亲骂他的故事,还被编成了戏剧,在舞台上流传,就叫《洪母骂畴》。

此外,那副有名的“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对联,据说,也是写给他的。

而他自己那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也被人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成了无奈的灵魂拷问。

然而,他誓死效忠的满清朝廷,也只是在用他消灭南明的过程中,重视他了一下。等南明没了威胁,他要退休,皇帝只是给了一个象征性的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这是个很低的爵位,明末降将中,爵位比他高的有二三十人。

更有人形容,这样的爵位,从城墙上扔块砖,都能砸中几个。而且这种爵位,一般对官阶很低的官员才有点用,像洪承畴这种,曾做过太保兼太子太师的人,几乎就是讽刺。他家后代,也只是做过两代佐领就拉倒了。

后来,等满清的天下稳定了,乾隆帝直接对史官说:“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意思就是说,他在前明已经身居要职,投降后却又跻身显要,按道德准则,他该宁死不屈,这事用不着避讳。

由此,乾隆钦定,将他写入《贰臣传》,只不是因为他功劳大,写入贰臣甲等。

这更是天大的讽刺,他在消灭自己母国方面功劳很大,敌国把他利用完了,赏一个无足轻重的头衔,然后把他列为叛徒之首,任后世唾骂!

然而,就这样一个人,在被骂了三百多年以后,竟然在当今成了被世人膜拜的榜样,他的事迹,成了教育青少年的精神食粮。他自己如果在棺材板底下知道这件事,估计能笑醒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美文,请关注

阅读 2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