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王倩倩老师执教的《小数乘小数》复习课,枯燥乏味的计算课被王老师演绎出了新意与精彩。
看完之后,整体感觉王老师这节课简洁明快,新颖别致,结构清晰,课尾的数形结合乃点睛之笔,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升华了课堂,由衷感叹其不愧为大前辈!
我把王老师这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谈话导入。
环节二:练习沟通。
1.出示练习。
2.复习小数乘整数。
3.复习小数乘小数。
环节三:典例分析,三种视角估算结果 。
环节四:计算与图形相结合,说明计算过程 。
环节五:拓展提高。
结束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思考,营业员是用计算器计算的,但计算器上一个键坏了,怎么都真不出正确结果,请下去猜想:到底是哪个键坏了呢?
民主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师生对话,在王老师的语言魅力和完美的课堂组织下就这么发生了。 特别特别欣赏王老师的语言:
1.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
2. 对学生尊重的语言 :你来试试?你的想法?友情提醒大家,我第一时间去到你身边,我相信,你觉得,我再次确认一下;
3. 简洁的过度语言 :王阿姨的儿子会,该营业员了;
4. 自然插入的讲授 :你的意思是,换句话说;
5. 具体的评价语言。 每位同学的回答后都有给出具体的评价,并顺势提出下一个问题或进行总结,或进入下一个环节。
纵观这节课,我充分感受到了学生是主体。你会选择复习哪几个题,为什么?计算方法都对,作为老师,你会问同学们什么?有同学出错,你选择看一看还是猜一猜……无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纵观这节课,我又充分感受到了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整节课的流程都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的框架之内,让学生有条件地选择中进行,A与B,学生只能二选一,且每一次选择后都有老师的友情提醒,也是设框架,在学生讲解算理时的由扶到放,在学生猜错环节的提示学生为什么他会这样错,你想提醒他什么无不体现老师的组织性,引导性,参与性。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教师们分享、学习了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王倩倩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学习,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加强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灵动,多一份智慧,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