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历史,探寻温度——记省课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史学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分享活动

珏苏
创建于2023-04-24
阅读 20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4月23日,适逢世界读书日。符琴历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齐聚临高中学图书馆,开展主题为“探寻余烬中的温度”的史学书籍读书交流会。

本次活动由工作室主持人符琴组织,活动之前制定详细方案,工作室成员纷纷响应,于4月23日下午3点,携带所分享的书籍与读书笔记准时到达活动场所。

主持人符琴老师简要介绍活动主旨。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当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灼人的余温;从过去中获得经验,是温暖的余温;沉浸在故事中与古人共情而会心一笑,是有趣的余温。

身为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后阅读史学书籍,不仅扩充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为我们在课堂中穿插历史故事奠定基础,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有温度的课堂,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更感兴趣。

交流会正式开始,工作室成员陈荟鹦老师率先分享她带来的书籍《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本书的讨论集中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此书在史学研究价值上大绽光彩。其一,突破了常规视角,丰富了学术认识,把“藩镇与中央的对立关系”这一旧论,诠释出了更加立体、更贴真实的模型:“藩镇与中央实则有一番政治默契”,这种默契超乎简单对立,在事实上拉长了唐朝的延续时间。其二,材料新,从碑文入手,既考察碑文的内容,又考察碑石本身作为政治符号的作用,磋磨史料的功夫十分熟练。

陈荟鹦老师的分享为阅读交流会开启了一个好的帷幕,她所带来的两本史学书籍着眼于细节,正是从历史的余烬中,补充了教材所未能细述的余温。

之后,许钰茹老师则分享了她带来的书籍《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这是一本曾被密切观察的政治日记,因其书写日记的人物(当时苏联驻伦敦大使伊万•迈斯基)身份独特,且所记载日记的时间节点又处在二战时期。完整的日记一共有三本,而这本中文精简版主要截取了与远东战场有关系的日记篇幅,对历史课堂而言,即可用作世界史的史料补充,又可用于中国史的知识扩展。但许钰茹老师表示,在向学生推荐这本书之前,应当先明确口述史特别是日记类史料,必须辅以更明确的文献史料来解读,因为此类史料带有人物立场的局限与文学的修饰。

从当事人的日记中,更能感受身处历史中人物的忐忑与迷茫心理。当我们在今日回望昨日,以冰冷的数据笑谈历史,莫忘了那正是过去人的人生。

再次为陈雯莉老师推荐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本书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陈雯莉老师特别推荐历史选考同学阅读此书,可以让同学们在教材之外补充历史的细节与框架。

紧接着是工作室主持人符琴老师。符琴老师作为坐拥一间书屋的历史教师,今天带来的推荐书籍是《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作者是意大利人卡洛·金茨堡。本书中,作者把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例外”----能读会写、敢于思考的磨坊主写得有血有肉:他在正常的年龄结婚生子,育有11个孩子,不仅是磨坊主,也做过石匠、木匠,辛苦谋生,为自己的女儿准备了不算寒酸的嫁妆,担心土地的收成,他读过杂七杂八的书,对教会、信仰和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喜欢抓住一切机会直言不讳,他经历两次相隔很长时间的审判,备受煎熬,妻与儿都先他而去,年近70而被处死。作者感慨道:这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就是我们之中的一员。

16世纪,《奶酪与蛆虫》里的梅诺基奥对宗教的思考对他来说是一种灾难,因为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思考,而又是他的幸运,因为他不盲从,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不被主流所理解和接受,这些促成了他的最终命运。也许也有很多不被看见的人,也跟他同一命运。值得一提的是,与他同一时代的布鲁纳,被宗教裁判所判定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在那个年代,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本书是历史学家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也是微观史学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再次,工作室成员林金娥老师带来的《进击的智人》一书描绘了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最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

本书以一种通俗有趣的写作方式介绍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点滴,中间穿插着一些常见的文物检测方式,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

而余曼银老师带来了金一南教授的书籍《为什么是中国》。余老师推荐的群体主要面向学生,以此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此后,林壮河老师、罗清华老师都带来他们的推荐书籍。

林壮河老师推荐的《科举史》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最终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科举史》通俗易懂,逻辑线索清晰,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科举的诞生发展及完善。

在诸位成员的依次分享后,阅读交流会进入自由交流阶段,成员们对彼此分享的书籍进入进一步交流。

一个人读好书,是一个人攀着巨人的肩膀在进步的路上独行。一群人好读书,是在进步的道路上结伴而行,互助成长。

在热烈的交流后,本次阅读交流会落下帷幕。符琴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最后在图书馆阅览室合影留念,为本次活动画下圆满的句号。

图文:许钰茹

审核:符琴

校对:符琴

阅读 20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