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周,推门听课。听了一堂九上的《我看》和七上的《雨的四季》。
听课时,就在想,两篇课文到底该如何教?而恰恰两个班多媒体都不能用,这就考验语文老师的真功夫了。
无巧不成书。两篇课文,一篇诗歌,一篇散文,单元要求朗诵和朗读,《我看》课堂侧重赏析每节内容,《雨的四季》课堂侧重讲解字词和找中心句进而分析作者情感,而两堂课几乎听不到学生的“读”。
虽然都知道“读”的重要性,可让学生读起来就真的能理解把握文章内容了吗?如何有效的读,才是我们老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效的读,读什么?
读通课文。重点在“通”。在“读”中解决字词,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读”出疑问,为探究打下基础。
读懂课文。重点在“懂”,是(有)什么?为什么?如何?是什么是对内容的把握,可以是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是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无可厚非。如何是对形式的把握,可以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为什么是对内容的升华,即对主旨的把握。学生所有的疑问逃不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学生“读”之前,老师自己就要先“读”通、“读”懂,备课就显得举足轻重。可现在,能坐下来安安静静的备课,是多么得可贵啊。
再则,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也应该要处理得当。 前几天听某个朋友说,大领导来检查课堂,评论竟然是“PPT和教案略有出入”。瞠目结舌……
凡器物之美,始于造物之功用。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而非取代我们的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离开了语文的根本又谈何技术之美呢?尽信“器”则不如无“器”,语文老师的真正功夫应该是一根粉笔也可以书写语文大千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每每听课胸中丘壑无数,自己上课无从下手。语文的根本又是什么呢?还是自我要求太低,积累太少,磨课太浅。四季耕耘吧,方对得起这两袖清风三尺讲台。自勉!